司馬橋碑

司馬橋碑

山東省鄄城縣什集鎮北王召村北蘇氏祖廟東側,有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修刻的“司馬橋記”石碑一塊。 司馬橋,相傳在什集鎮西拐村北,席爐村西北,蘇老家村西南。明初有木橋,年久腐朽,影響交通。一六O一年,蘇氏八世蘇光耀、蘇焊二人為首,募集資金,改建為三拱石橋。石橋上裝石欄、石獅、華表等,宏麗壯觀。歷六年始成,於萬曆三十五年刻碑記此橋,已淹沒。《司馬橋記》碑刻於萬曆三十九年五月,是記司馬橋修建起因、修建過程及命名等事的歷史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馬橋碑
  • 地點:山東省鄄城縣什集鎮北
  • 全長:106公分
  • :46公分,
碑的組成與特點,樹碑人,碑文附錄,

碑的組成與特點

該碑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碑座為龜形,全長106公分,高46公分,龜板頭長66公分,厚26公分。(二)碑身高220公分,寬86公分,厚26公分。(三)碑帽高112公分,寬93公分,厚34公分。為二龍戲珠透雕,工藝細膩。正面下部正中雕一立匾,上書陰文篆體“司馬橋記”。背面下部當中雕一方匾,陰文楷書“士庶題名”四字。碑身正面正文18行,每行55字,除空格,實有719字。邊刻雲紋牡丹圖案。背面刻有捐資修建石橋人的姓名,邊繪雲紋花卉,字型較小,已剝蝕難辨。
其碑文有如下特點:(一)碑文為記事體散文,詞句簡潔,所記翔實,有很高藝術造詣,也有較高的歷史、古地理古建築的參考價值。(二)有緬懷先人以啟迪後世奮發前進的積極作用。(三)反映了蒙古蘇氏、漢族李氏和張氏等和睦相處、群策群力、集資興辦公益事業的壯舉,現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樹碑人

碑文乃兵部尚書蘇佑曾孫進士蘇光泰撰寫。贈尚書蘇亮九世孫進士蘇述親筆書丹。嘉祥縣石工韓登科修刻。光泰,字交宇,號來卿,萬曆戊子年舉人;從二品大吏、蘇氏第九世述書丹。蘇述字紹尼,號彭符,北王召集人,系萬曆丙午年舉人,丁未年進士,歷官至陝西巡按,浙江道監察御史。石工鐵筆乃嘉祥縣韓登科。碑全高372公分,寬86公分,厚34公分。

碑文附錄

附錄:《司馬橋記》碑文
北王趙集司馬橋記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奉勒飭整睢陳等處兵備兼分巡道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僉事大司馬,曾孫蘇先泰撰文。
賜進士第文林郎河南南陽府推官張季彥篆額。
賜進士第吏部觀政事蘇述書丹
濮之南有集名北王趙,蓋古清丘之司也。河橫其中,源接舜漁,西連莊渚,東經堯墓,張湫運道傳為涇河之派。雲舊有橋,以木為之,每遇秋水泛漲,往來者不便,年久輒廢是橋也,固南北之通衢,實是集之腰脊,要害如身然。吾先大大父尚書公別號舜澤,實惟托跡於此。明興二百年來,居此集者多以富厚稱。自尚書公掘起,拜樞密,始移居於城。族人益後振發。尚書公歿,橋遂廢而不舉,吾族漸以蕭條,車馬台榭頓異昔時。子醜歲,余托祖宗之靈勉繼尚書之志,宦遊幾二十年,此橋亦頗有修墜,歲之辛丑,有族兄光耀及焊等,突起善念,自庀酒儲謀於芳鄰張宅、李盈共成之,易木以石,三虛其中,而欄桿、華表,雕刻壯麗,視昔百倍,可垂不朽,經之營之,良以苦心矣。有侄名述者,午未聯第,適符其時。夫吾家自己酉科至今,名士輩出,阿述久當魁,出省及其登第與橋成之期合,倘若稱風水者,然耶,否耶?縣此橋之不朽,如人腰脊壯而精神健,將見富貴者,興綿綿不已。商賈驛使猶來,無滯之功大哉!昔司馬相如奮題橋之志,而競乘駟車,吾族黨履此橋而奮此志也。則策勵前修,科不乏人,益莫大焉。修是橋者,與有榮施況尚書公開荒及第,直至大司馬皆此志耳,吾黨得無意乎?故因族人之請,而名曰司馬橋。凡我宗盟,其顧名思義,共彰祖德,則厚幸矣。夫是橋也,通商旅,連冠蓋,乃天下之達道,橋或可稱博濟,第商旅冠蓋視此為過隙,而其關於吾黨者為尤切。故它不具論,而論橋之橋,為吾黨最。有如此者,因系以銘,銘曰:王趙之區,清丘之地,渠衝其中,龍行其勢。橋圯力淺,士民罔利,四善作虔,思為永濟。石樑甫構,爰有科第,居者獲寧,行者弗滯,帝者遐昌,鴻功茂績,司馬名橋,因垂萬代。
賜進士第山西按察使司廉事劉鴻康,化主張宅、李盈、蘇焊。會首蘇光耀、王子仁。
大明萬曆三十五年歲次丁未五月吉日,嘉祥縣石工韓登科率徒應選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