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故居

司徒雷登故居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美國南長老會差會撥來經費,先在這塊基上建房二間,不久就在耶穌堂弄二號,即“胡郝禮拜堂”原址上,拆去簡易平房,重新建造禮拜堂,並正式命名為基督教天水堂,有在禮拜堂後面新建傳教士住宅樓二幢,男女書房和宿舍5-6幢等一大片建築群,建築用地相繼增撥到80餘畝。美國傳教士約翰爾·司徒不遠萬里來杭州傳教,並於1875年司徒爾主持天水堂工作並開辦了仁慈堂,醫局、女子學校和育嬰堂等服務機構。1876年6月在此生下他的兒子司徒雷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徒雷登故居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耶穌堂弄3號
  • 創建時間:1873
  • 現狀:浙江省級文保單位
  • 說明:司徒雷登幼年童年居住所
杭州故居,南京故居,

杭州故居

耶穌堂弄位於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是一條東西方向的路( 弄堂),東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北段,宋名興福寺巷,清名耶穌堂弄,儘管被附近七層高的居民樓環繞,但從白的牆體、朱紅的門窗、高挑的房檐及門廊上的柱子,還是能夠看出當年的氣派。據說,這幢占地239.4平方米的建築是1878年司徒雷登的父親司徒爾來杭傳教時建造的,是目前杭州最古老的傳教士住宅。
穿過門廊,邁進故居,寬敞的廳堂,暗紅色的地板,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走進一樓左手邊第一間起居室,對面牆上一個近1.5米高的灰色壁爐和上方掛著的大幅油畫格外醒目。壁爐上還擺放著一個銀質燭台和一盞古樸的座鐘。壁爐兩側靠牆擺放著幾組紅褐色的真皮沙發。尚未燃盡的蠟燭頭、嘀噠嘀噠的鐘擺聲,讓人依稀觸摸到幼年司徒雷登在此玩耍的場景。
2002年4月,名人紀念館接手司徒雷登故居時,裡面幾乎沒有任何陳設。據名人紀念館副館長房友強介紹,為了還原當時生活的原貌,工作人員幾乎翻閱了現在所能找到關於故居的所有圖片文獻資料。修復時,還照當時典型傳教士家庭的布置,仿製了每一件家具。無論是餐廳里的桌椅,還是臥室中的床榻櫥櫃,每個細節都務求盡善盡美。目前故居僅僅開放了一層的四個房間,除了正門旁右手邊的書房,靠近後門的兩間分別布置成餐廳和臥室。在開放的四個房間中,牆壁上分別展示了司徒雷登早年在杭州的生平事跡、在北京創辦燕京大學和他在華做大使期間的一些珍貴老照片等圖文資料。
為了蒐集整理這些歷史資料,名人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兩次前往北京。聽說杭州要修復司徒雷登故居後,燕大校友、原外交部部長黃華特地題寫了“司徒雷登故居”館名。遠在美國華盛頓的傅鐸若女士,是司徒雷登秘書的女兒。得知這一訊息後,更是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帶回了兩件司徒雷登生前使用過的物品:一隻斑駁的大皮箱,上面還貼有許多花花綠綠的航空託運標籤;一件成色很新做工精細的紫紅色絲質斜襟男式棉長袍。遺憾的是,受陳列條件的限制,皮箱和絲綿袍暫時還不會在故居內陳列。

南京故居

司徒雷登故居位於今青島路33之2號(原35號)大院內。該建築始建於1935 年,原系何輯五(化名何慎一)的私宅,是何氏在國民政府軍政部任副監委時購地所置(當時占地面積約7畝)。何輯五為貴州人,曾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副監委和貴陽巿長等職,有人說他是何應欽的弟弟或族弟。1936年9月,美國政府任命詹森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並在南京上海路82號大興土木,興建館舍。1946年7月,美國政府命司徒雷登接替詹森,美國大使館館址也從上海路遷至西康路,原上海路美國大使館館舍則改為美國駐華新聞處,司徒雷登則選擇青島路35號作為公館。該公館建築坐西向東,為西式帶閣樓三層風格建築,有別墅式洋房1幢,磚木結構,鋼製門窗,內設樓梯,一樓門廊朝東,二樓南部外建陽台,三樓為採光老虎窗,青平瓦面,米黃色水泥拉毛外牆,另有西式平房2幢,計有房3幢39間,占地面積1666 平方米,建築面積1012平方米。牆內院深宅大,竹林扶疏,濃陰如蓋,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將巨大的院落襯托得異常靜謐,幽深清雅。抗戰勝利後,該建築一度為勵志社高級招待所,後為司徒雷登的居所,現為現狀,2006年被南京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司徒雷登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