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寶寧寺

右玉寶寧寺

右玉寶寧寺,俗名大寺廟,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玉中學院內,占地面積約2546平方米,現存建築為明清時期遺存。

右玉寶寧寺,始建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重修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現存前殿和大雄寶殿。右玉寶寧寺坐北朝南,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拱前後檐用五踩重昂。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拱前後檐用五踩重昂計心造,兩山面不出昂,前檐明間平身科用45度斜昂。寺內原有明代皇家所賜水陸畫一套,總計136幅,全名“救賜鎮匾水路神禎”,現藏於山西博物院。右玉寶寧寺在空間形態、造型、裝飾和形式美等方面既體現了中國明代建築的藝術水平,也體現了山西朔州木構建築的地方做法,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019年10月7日,右玉寶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右玉寶寧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玉中學院內
  • 所處時代:明代
  • 占地面積:約 2546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228-3-031
歷史沿革,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朔平府志》和寺院碑文記載,右玉寶寧寺始建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
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寺院建築坐北朝南,初建時占地東西寬約100米,南北長約150米,中軸線上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由南向北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前殿、大雄寶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文化大革命”中,寶寧寺遭到嚴重破壞,殿舍倒塌,椽棟皆毀,除大雄寶殿和前殿外,其他建築全部不存。
1990年後,山西省市人民政府先後兩次組織對大雄寶殿和前殿進行落架大修,並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右玉寶寧寺
右玉寶寧寺

主要建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華嚴殿,面闊七間23.15米,進深三間13.68米,高13.02米(台明至脊剎頂),建築面積549.51平方米,通高13.02米(室外地平至屋脊頂),單檐歇山九脊頂,筒板瓦屋面。殿內梁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結構精巧,做法簡潔,用材細長。柱頭有卷殺、砍殺兩種。其支柱排列縱橫成行,斷面有方形抹棱,也有圓形的,用材粗細不等。大殿前後檐柱上均施五踩重昂計心造斗拱,兩山面斗拱則不用昂。前檐明間平身科斗拱做法別具特色,使用45度斜昂兩層。
右玉寶寧寺
大雄寶殿明間橫斷面圖
前殿
前殿也稱過殿,面闊五間24.80米,進深三間11.61米,高10.83米(台明至脊吻頂),建築面積426.23平方米,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後檐柱頭科及平身科均為五踩重昂。前殿外觀雄渾古樸,結構嚴謹,梁架結構與大雄寶殿做法略有不同。
右玉寶寧寺
大雄寶殿轉角斗拱

文物遺存

水陸畫綜述
右玉寶寧寺大雄寶殿水陸畫總計139幅,包括清代重裱題記二幅和水陸緣起圖一幅,其餘136幅為明代原作,相傳清代康熙皇帝西巡,路經右玉,正遇蒙古叛匪噶爾丹大軍南擾,康熙皇帝幾乎被俘,多虧右玉民眾保駕,才幸免於難,特將宮中珍品水陸畫賜予寶寧寺,名曰“敕賜鎮匾水路神禎”。水陸畫儒、釋、道三教人物同堂,均以細絹為地,用淡紅色和黃色花綾裝裱,立軸式,除幾幅大佛像外,其餘均高120厘米、寬約60厘米,保存完好,為研究當時塞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風俗民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九天與后土聖母合繪之圖
九天與后土聖母合繪之圖,畫中有10位衣著華貴的婦女,名為“神眾”。這幅水陸畫可以看作是人間貴族婦女的寫照,她們穿戴著華麗的衣飾,姿態優雅雍容。畫面中的“神仙姐姐”們造型豐滿、比例準確,神態形貌、臉部、手指、髮型及衣帶等細節的不同質感都被畫師用纖細的線條描繪出來,在有限的空間布局中合理安排人物,主次分明,加上工筆重彩的繪製,神韻畢現。

文物價值

右玉寶寧寺在空間形態、造型、裝飾和形式美等方面既體現了中國明代建築的藝術水平,也體現了山西朔州木構建築的地方做法,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右玉寶寧寺
大雄寶殿翼角

保護措施

1996年1月12日,右玉寶寧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右玉寶寧寺
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右玉寶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右玉寶寧寺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玉中學院內。
右玉中學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右玉寶寧寺,路程約23.4千米,用時約28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