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謎團
24拐之謎
一支車隊正在緩慢地艱難攀爬著曲曲拐拐的史迪威高山公路,20多個180度的拐彎疊加著升到山頂,構成了一個世界公路奇觀;這幅照片拍攝得非常成功,還在於全景般地展現了這條
抗日戰爭的國際大通道,很早就被中外報刊刊登,使“24拐”成了著名的“
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利多公路”的標誌。所謂“拐”指的是道路的拐彎,照片中明明可以數出21拐,不知何故日本人卻只數了“20拐”——當然,多數幾拐少算一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它在中國,這個事實無可置疑!
時至2004年,一個認真細心執著的中國二戰歷史研究者發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聲稱多方尋找“24拐”照片的地點,竟然遍尋不得。過程很曲折,尋找很艱難,結果卻在貴州省
晴隆縣近郊找到了——原來“24拐”不在雲南,而是在貴州,從而糾正了五十七年來“24拐”在滇緬路上的謬誤。
可是,對“24拐之謎”的解讀後來不能完全按照良好的初衷繼續,有些人轉而炒作“24拐”的“省屬”之爭,爭搶這個貼金標誌。好在有嚴肅的學者根據這條抗戰公路的修建歷史詳加考證,指出了英語與漢語、中方與美軍、名稱、時間與空間的演變,說明不管這條公路與“24拐”現屬何處,都是中美聯合抗擊日軍的艱苦卓絕的象徵,這個歷史不會改變。
公路由來
新的國際通道
“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急需開闢一條新的國際通道,連線昆明,西至緬甸
臘戍。從昆明至
畹町,須趕修下關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經地形地質極為複雜的滇西
橫斷山脈末支,穿越
高黎貢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
瀾滄江等5條深谷急流,穿越懸岩峭壁8處。時間緊、任務重、氣候環境惡劣、施工條件極差,時為中國公路建設史上最艱巨的浩大工程。國民政府於1937年10月下令徵調雲南民工20萬人“須最速完成”,總工程處設在保山,分設關漾、漾雲、雲保、保龍、龍潞、潞畹6個工程處。
艱苦開路
據載,時有龍陵縣長接到雲南省政府“雞毛信”緊急命令,同時收到一副手銬,命令:該縣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則縣長自戴手銬來昆明聽候處分。這位縣長來到潞江如法炮製,拿出省政府的緊急命令和手銬對土司兼區長說:我是流官,你是世襲土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著你一起跳怒江了。從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個縣的各族人民自帶口糧行李紮營千里,冒著瘴癘,劈山開路,憑著一腔報國熱血以獻出兩三千人生命為代價,僅用8個月時間就搶修出了這條被美國總統
羅斯福稱讚為“人間奇蹟”的
滇緬公路。羅斯福特派駐華大使詹森視察後說:“中國政府能於短期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精神與毅力,實在令人欽佩……第一缺乏機器,第二純系人力開闢,全賴沿線人民的艱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並肩作戰
有了車輛、修了公路,還奇缺司機和修車工人,於是向海外招募機工。以愛國僑領
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出了祖國的召喚,立即從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分批趕回了3200名華僑機工,開動了滇緬路上近三分之一的軍車,與國內的約6000名機工並肩作戰。
到1945年1月“
中印公路”勝利打通——從印度的雷多,經緬甸
密支那,分南北兩線連線到
滇緬公路。1月25日,滇緬公路或許應當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車。據載:
蔣介石在慶祝儀式上宣布:“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
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
緬甸戰役中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可是,史迪威早在3個月前去了
沖繩,從中國去職,因為太過傲慢,惹得蔣介石不悅。滇緬公路變成“史迪威公路”,蔣總裁打了史迪威一巴掌,又補償了其一點面子。
公路相關
修築“中印公路”
衛立煌(1896至1960年),
國民政府軍“五虎上將”之一,行伍出身,曾在孫中山的廣州大本營擔任警衛,歷任國軍要職,因與八路軍友好合作獲“嫌”而被削去兵權,到1943年7月又起用為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全權指揮
滇西抗戰,積極爭取史迪威將軍的支持,與美軍良好配合,親臨前線制訂計畫,打響了“
滇西反攻戰”。一邊入緬作戰,一邊修築“
中印公路”,與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滇西大反攻的勝利,被美國《
時代周刊》讚譽為“
常勝將軍衛立煌”,因此獲得國民政府頒發的勳章,升任
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副總司令。
不過到了解放戰爭,國民黨的正規軍都打不過共產黨的
野戰軍。衛立煌曾被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又被視為“消極”而遭軟禁,1949年出走香港,不去台灣而回到北京。“天下第一軍”被派去搶占東北,也被
林彪的
第四野戰軍打得七零八落直至全殲。孫立人後來在台灣被扣上“預謀兵變”的帽子,長期軟禁至1988年。
小說中的公路
天下霸唱的《迷蹤之國:霧隱佔婆》中的描寫:幽靈公路和象門:1944年,中國軍隊在滇西和緬北大反攻勝利後修通了一條自印度東北部雷多終至中國雲南昆明的公路,在槍林彈雨中為
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以當時美國派駐中國國民政府的軍事參謀長
史迪威的名字命名。修築“史迪威公路”之時,美軍工程兵參考了緬甸一座寺廟中的古老地圖,圖中描繪著野人山裡的“象門”。象門是條很深的山谷,谷中環境陰冷潮濕,據說是野象群埋骨之地。美軍工程兵依照這幅古圖將公路修得蜿蜒如蛇,並希望打通英軍遺留下來的廢棄路段,既可節約財力又能將天塹連通,可惜最後未能如願。這段位於緬北山區死角沉寂地帶的公路,漸漸被世人遺忘,終於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幽靈公路”。
公路重修
二戰後,由於種種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處於廢棄狀態。其中印度境內部分的路況尤其差。從雷多開始延伸23公里,由於嚴重滑坡,再加上年久失修,這一段公路已經不能通過任何車輛了。剩下一直延伸到印緬邊境的大約36公里路段,出於行政和安全考慮一直在關閉之中,2004年開始重修,重修的史迪威公路全長約1724公里,起於印度東北部的
阿薩姆邦,穿越緬甸,終點為中國昆明。在印度境內的長度為61公里,在緬甸境內長為1031公里,中國境內長632公里。史迪威公路中國境內路段已經於2007年4月建成通車。
史迪威公路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中印緬三國,中印兩國曾先後數次倡議重修。中國政府尤其是雲南省地方政府不斷積極推動,不僅多次對雲南省境內昆明至保山、騰衝的公路升級改造,並選擇新路線,修建了更為筆直寬闊的昆明至大理、保山的高等級公路,縮短原有路線長度,而且主動幫助緬甸重建騰密公路,解決史迪威公路全線貫通的最大困難。相比中國的積極行動,印度雖然高度重視重建史迪威公路,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有具體行動。早在1998年,印度東北地區的7個邦就簽署了聯合合作計畫,擬重開史迪威公路。但直到2004年,該計畫仍未啟動。據聞
阿薩姆邦是印度分離主義活動密集地區,印度政府擔心重開史迪威公路有可能間接壯大分離主義勢力。史迪威公路能否真正重現昔日輝煌,緬甸政府的態度也十分關鍵。緬甸聯邦政府於2004年5月正式批准了由雲南的公司幫助重修史迪威公路的契約。
史迪威公路是連線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的最便捷通道,是中國走向南亞大市場最便捷、最具經濟吸引力的陸路大通道。中印邊界綿延數千公里,卻沒有一條暢通無阻的陸上通道,這大大束縛了兩國的人員和經貿往來,也限制了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印度國會議員阿羅恩·薩馬以《史迪威公路———中國西南與印緬孟貿易與合作發展的斷裂帶》為題發表文章,呼籲加快恢復這條公路的使用。他說,印度
次大陸的東北部在地理意義上是東南亞的開端。這條公路同時也被認為是亞太經合社提議的泛亞公路和鐵路的斷裂帶。重開史迪威公路,可以把
中國東部和東南亞的新興生產基地與印度及南亞其他國家的廣大市場連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