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要論》是201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大釗,該書是《大家小書》叢書系列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學要論
- 作者:李大釗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1日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ISBN:9787200120936
《史學要論》是201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大釗,該書是《大家小書》叢書系列之一。
《史學要論》是201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大釗,該書是《大家小書》叢書系列之一。內容簡介《大家小書•史學要論》是李大釗系統地闡述他的史學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全書凡六章,結構嚴謹,言簡意賅,具有理論的深刻與實踐...
《史學要論》是2010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大釗。內容簡介 《史學要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的著作,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李大釗在唯物史學方面的觀點,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探討了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學、歷史學的系統、史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史學與其相關學問間的關係、現代...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史學要論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史學要論》是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李守常。
他的《史學要論》是中國第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並把它跟一些具體的史學工作結合起來的著作,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開闢道路的著作。蔡和森的《社會進化史》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寫成的社會發展史。 第二階段 1927—1937 年是第二階段。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觀察中國歷史的進程並同當時的革命實踐結合...
1924年《史學要論》的出版,標誌著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史學近代化的產物,同時也是與他的職業條件、個人經歷和良好才智密不可分的。李大釗史學思想內容精深,體系完整,全面涉及了史學理論的問題。為此,本書從李大釗的歷史論、史學論、歷史認識論和史學方法論四個方面,對李大釗史學思想...
《20世紀中國史學論集(第八卷)》是2017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瞿林東。內容簡介 本文集是瞿林東教授關於中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領域代表性論著的集結,內容既涵蓋史學理論、史學批評、史學功用、史學史綱、史學史志等基礎性理論著作,也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20世紀中國史學、中國史學重要人物與...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2年卷)》是2003年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瞿林東。內容簡介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2年卷)》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關於史學理論建設的有關論述;就某個理論問題做專門探討,如歷史學是“科學”還是“人文學科”等;關於中國史學史的一些專題研究;關於史...
1. 李大釗《史學要論》(節選)2.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3.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4. 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導言》5.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自序》6. 范文瀾《歷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7. 翦伯贊《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8.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言》9...
略論順治朝的官方史學………喬治忠 崔 岩/264 夏曾佑傳略………李洪岩/284 唯物史觀的傳入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侯雲灝/310 李大釗《史學要論》與內田銀藏《歷史理論》的比較 ——澄清一樁史學公案………葉 建/328 胡適史學思想的再認識………徐國利/342 懷念郭聖銘先生………王晴佳/363 大視野中的...
9、《班固受賄寫史辨疑》,《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10、《中國史學的雅俗分流與俗史學的復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11、《公元3—6世紀秦隴史學區域發展探論》(合著),《蘭州學刊》2008年第11期。12、《李大釗史學理論蘊含的幾個觀念—紀念〈史學要論〉問世80周年》,《史學理論研究》...
二 最早明確提出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建設問題/131 三 關於中國史學史基本理論的論述/139 朱希祖與中國史學/145 一 出身章門的史學家/146 二 北京大學史學系的主要創辦者/148 三 朱希祖的《中國史學通論》與中國史學之史的認識/162 李大釗的史學理論貢獻及史學思想史研究/169 一 《史學要論》的理論貢獻/169 二 ...
第二次出現於清代中葉,標誌是章學誠寫出了史學理論著作《文史通義》。第三次以1902年為界,其標誌是梁啓超發表了《新史學》,倡導史界革命。第四次以1924年為界,其標誌是李大釗出版了《史學要論》一書,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開闢了道路。第五次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其核心內容是理論上撥亂反正,...
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初步運用(1921年一1927年)。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宣傳;李大釗《史學要論》的基本思想;中國共產黨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毛澤東哲想的萌芽,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第三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論列縱橫辨析入微 陳其泰 張愛芳——梁啓超的《清代學術概論》近代最早的史學理論專著 陳其泰 張愛芳——梁啓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二重證據與古史成就 羅琨——王國維的《觀堂集林》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 瞿林東——李守常的《史學要論》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 唐仕春——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考辨真偽的科學精神 ...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總序 中國古代史 明清史論著集刊正續編 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二種)觀堂集林(外二種)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論著八種)隋唐史 中國史學史 史學要論 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古史辨自序 中國通史簡編 先秦諸子系年(外一種)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安陽 歷史哲學教程 ...
《20世紀中國史學名著敘錄》題記 第二編 理論探索 中國史學走向變革的宣言 唯物史觀與中國史學發展 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新中國史學50年的理論建設 關於堅持唯物史觀的幾點思考 第三編 史家研究 20世紀初年梁啓超和章太炎的史學 繼承傳統與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學思想的時代意義 李大釗與《史學要論》郭沫若在中國...
司馬遷寫當代史/97 班固與《漢書》的史學思想/115 談談范曄的史論/128 劉知幾史學要論/137 論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154 錢大昕“實事求是”史學/175 趙翼的史學/207 三 歷史思想與理論 賈誼“民本”思想/221 賈誼新的民族觀/233 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246 論司馬遷的“成一家之言”/267 司馬遷經濟...
中國中古文學史 第一課 概論 第二課 文學辨體 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 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一、緒論 二、各家總論 三、學文四忌 四、論謀篇之術 五、論文章之轉折與貫串 六、論文章之音節 七、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八、《史》、《漢》之旬讀 九、...
《史學要論》李大釗 《名篇詞例選說》葉嘉瑩 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書系列:《說話的學問》徐思溢、 詹伯慧 《學點音韻學》唐作藩、 詹伯慧 《語文雜記》詹伯慧 《少數民族語言與粵語》歐陽覺亞、 詹伯慧 個人覺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這一些列是難得的好書,值得讀讀。大家小書-洋經典 1935年,在從埃克斯特...
《新唯識論》 熊十力 《論邏輯經驗主義》 洪謙 《科學與玄學》 羅志希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中國史綱(一、二卷)》 翦伯贊 《國史大綱》 錢穆 《春秋史》 童書業 《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 《秦漢史》 呂思勉 《史學要論》 李守常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儒 《中國史學...
14、顧炎武的史學批評(《安徽史學》1997年第1期)15、鄧小平的“史識”(《濟寧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16、論鄧小平的歷史思想(新時期民族素質教育的重要理論根據)(《高校社會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1997年第7期)(論鄧小平的歷史思想《北京師範大學》1997年增刊)17、李大釗《史學要論》對史學理論的貢獻(《...
一 投身社會史論戰 二“含有毒性的理論之拔根地剷除”三 在“一般性”與“特殊性”之間 四 應有的反省 第四章《歷史哲學教程》:唯物史觀派學術史上的豐碑 一 寫作背景與題旨 二 掘發唯物史觀派歷史理論的辯證性質 三 闡釋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基本觀念 四 成就與問題:《歷史哲學教程》與《史學要論》的 比較 第...
先後在《南開學報》、《史學理論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史學史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史學論文30餘篇。其中數篇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與《高等學報文科學報文摘》轉載。著有《李大釗史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和《史學要論》(中央民族大學...
六、胡漢民論唯物史觀 第三節 五四時期三次有較大影響的思想論爭 一、“問題與主義”的論爭 二、社會主義問題的論爭 三、無政府主義問題的論爭 第四節 五四時期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傾向及其轉變過程 第三章 早期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運用 第一節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研究 一、《史學要論》中的唯物...
論“易道”之“觀”度於本末之間 ——王艮出處觀之研究 刁包易學中的人性修養論 桐城派興起的文化緣由 關於清代考據學 乾嘉中州漢學第一人 ——武億學術成就述論 探索建設史學理論的道路 ——談談《史學要論》和《國史要義》的啟示 社會習俗 飲食與倫理 ——從吃飯解析中國傳統文化模式 海外中華文化研究 漢學...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獄中自述 編者後記 作者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等校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史學思想史》及《史學要論》等課程,闡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