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又名
五分車,其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其約為
標準軌(1435mm)的一半,故稱五分。而台鐵1067mm則稱七分。然而台灣首條采
標準軌規格的鐵路路線一直到
1997年3月28日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後才出現,故另有說法是車廂約為台鐵一半而得名。
糖業鐵路通常以糖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分布,並由於
甘蔗適合的氣候因素,絕大多數集中在
嘉南平原。為便利運輸,亦與官營鐵路在車站接軌以便轉運。日據時期由於糖廠為私人企業,彼此鐵路並不相連。直至戰後接收日人財產,將所有糖廠整並為國營的
台灣糖業公司,並修築南北平行預備線,才讓全島糖廠連成一氣。
沿革
台灣糖業鐵路始於1906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橋頭糖廠鋪設的762毫米鐵道,不過當時僅是用水牛牽引或人力推行的台車軌道,1907年時橋頭糖廠才開始廣設原料線,於該年11月使用蒸汽機車。而最早開始經營長期糖鐵客運的是鹽水港製糖的“新營至岸內”路線,於1909年5月20日開始營運[3]:28,這條路線也就是後來的布袋線。而由於有時候鄰近的糖廠各歸屬於不同的會社,導致路線即使相鄰也不會銜接的現象。而在日據時期,糖業鐵路的興建主要集中在1907年到1912年(開創期)與1927年到1940年(擴充期),二次大戰後據統計當時糖業鐵路共有2964.6千米,其中2337.5千米是專用線,627.1千米為營業線(含99.2千米的台車營業線)。
二次大戰後台灣各地的糖業鐵路均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管理,並且將各區糖鐵連線起來(如南北平行預備線的興築),同時也興築新路線,營業線數量也日漸增多。客運方面在1953、1954年時路線數達到41線,里程共約675千米,每日定期班車有600多次,並在1957、1958年時達到全盛期,每日旅客約有6萬人。然而後來由於鄉鎮道路發展與小汽車普及,糖鐵開始衰退,1961年時客運只剩25條路線,1971年時則剩下17條路線,1981年只剩下3條,而隔年8月17日最後一條營業線嘉義線(北港線)的停駛宣告糖鐵客運的終止。而在客運衰退的同時,糖鐵最初的貨運功能也逐漸受到公路的衝擊,且隨著糖廠逐漸關閉,到了2010年代僅剩下虎尾糖廠馬公厝線仍在運作。
不過雖然大部分糖鐵已經停止運作,但近年來,糖業鐵路不斷嘗試轉型,向觀光化發展。首開先例的是位於台南市後壁區、原隸屬於新營糖廠的烏樹林車站重新修復並作為觀光列車開始營運,並獲得初步成功。並且溪湖糖廠的346號蒸汽機車和烏樹林糖廠的370號蒸汽機車可動態運轉。目前有觀光糖鐵行駛地區如下:
溪湖糖廠(彰化縣溪湖鎮)
蒜頭糖廠(嘉義縣六腳鄉)
新營糖廠=營長牧場(台南市新營區、柳營區)
烏樹林文化園區(台南市後壁區)
橋頭糖廠(高雄市橋頭區)
虎尾糖廠(運蔗)
其中以新營=營長牧場規模最大,跨越急水溪、全長4.6千米。其他四處俱為糖廠範圍內的短途體驗行程。
車站設定
站房
台糖所設的車站站房主要分成一等到三等車站與候車站四種,另外還有業務繁忙的特等車站,各種站房的空間配置如下:
車站等級
| 設施
|
一等車站
| 候車室、站長室、辦公室、售票間、行李間、接待間
|
二等車站
| 候車室、站長室、辦公室(兼售票間、行李間)
|
三等車站
| 候車室、辦公室
|
候車站
| 僅設排椅供搭車民眾等車
|
月台
糖鐵的月台分成旅客月台與貨物月台,旅客月台的高度比軌道頂高出30厘米,貨物月台則高出60厘米,而月台的最外緣與軌道中心點距離約有125厘米,其長度則視行經列車的長度而定。月台基座為一層厚實卵石,其上在鋪上一層粗砂,最後再填土沉實,必要時會將台面用混擬土強化[sup][[/sup]。
柵欄
維護路權與人車安全的設施,有鐵絲柵欄、廢軌柵欄、木板柵欄與混擬土柵欄等。
別名由來
糖鐵別名五分車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說法是其約為標準軌(1435毫米)的一半,故稱五分,此外亦有人稱台鐵1067毫米為七分車,採用標準軌的高鐵為十分車。然而蘇昭旭在其著作《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指出五分車是1970年代才出現的名詞,又糖鐵軌距來自英國的二英呎六英吋,其兩倍為五英呎,即1524毫米的俄羅斯沙皇寬軌,顯然糖鐵軌距並非是標準軌的一半,而且台灣首條采標準軌規格的鐵路路線是1997年3月28日的台北捷運淡水線,故台灣人不可能在此之前用比較的方式得出糖鐵軌距是“五分”的說法。而該書中亦提到根據糖鐵前輩的口述,所謂“五分”,是指“五分仔力”,即指台糖火車在剛柴油動力化時的車速(三、四十千米)最快也只有約台鐵的一半(七、八十千米)。黃智偉〈五分車一世紀〉一文則認為“五分車”這一暱稱在1913年便已被當成一般用語,且認為此一名稱出自民間,民眾並非專家,此名稱的產生是源於經驗而非測量,故民眾見到糖鐵的軌距比官鐵(鐵道部鐵道)小,車輛也比官鐵小,便直覺地稱糖鐵列車為五分車。
現況
近幾年來,台灣
糖業持續沒落,加上安全的因素及配合地方的發展,糖業鐵路不斷縮短。而
糖業鐵路的客運,本身就屬兼營性質,速度不快僅有10km/h,在公路運輸崛起後難以競爭。最後一條定期客運營業線廢止於
1982年,為往來
嘉義及
北港的嘉義線。
近年來,
糖業鐵路不斷嘗試轉型,向觀光化發展。首開先例的是位於
台南縣後壁鄉、原隸屬於新營糖廠的
烏樹林車站重新修復並作為觀光列車開始營運,並獲得初步成功。
如今在公路發達與
糖業相形沒落的情況下僅餘虎尾糖廠馬公厝線一條維持著數十年來採收
甘蔗的任務。
參考來源
蘇昭旭 著. 《台灣鐵路車站圖志》. 台灣台北: 人人出版. : 176頁. ISBN 986-7916-09-3.
黃智偉. 〈五分車一世紀〉//《“來去台灣─館藏文物特展”專刊》.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2.8: 33-47頁.
ISBN 978-986-03-3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