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榿木
- 學名:Alnus formosana (Burkill) Makino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山毛櫸目 Fagales
- 科:樺木科 Betulaceae
- 族:樺木族 Betuleae
- 屬:榿木屬 Alnus
- 組:榿木組 Sect. Alnus
- 種:台灣榿木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可達20m;樹皮暗灰褐色;枝條紫褐色,無毛,具條棱;小枝疏被短柔毛;芽具柄,卵形,具兩枚芽鱗。
葉橢圓形至矩圓披針形,較少卵狀矩圓形,長6-12cm,寬2-5cm,頂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不規則的細鋸齒,兩面均近無毛,有時下面的脈腋間具稀疏的髯毛,側脈6-7對;葉柄細瘦,長1.2-2.2cm,沿溝槽密被褐色短柔毛。雄花序春季開放,3-4枚並生,長約7cm,苞鱗無毛。
果序1-4枚,排成總狀,橢圓形,長1.5-2.5cm;總梗長約1.5cm;序梗長3-5mm,均較粗壯;果苞長3-4mm,頂端5淺裂。小堅果倒卵形,長2-3mm,具厚紙質的翅,翅寬及果的1/4-1/3。
生長環境
常生於河岸兩旁,有時成純林。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喜光、喜濕且耐濕,耐瘠薄,耐乾旱。
分布範圍
中國台灣特有種,在中國台灣分布普遍。
繁殖方法
播種時間:由於台灣愷木種子細小,幼苗易遭病害和乾旱,春天土壤濕潤,氣溫適宜,有利於種子發芽,提倡春播,這樣既有利於苗木生長,又可避免低濕、霜凍和乾旱天氣危害。播種時間根據的研究結果,當土壤深處的地溫穩定在℃左右,且旬平均溫度習℃時即可播種。務必使得出苗始期的最低溫度℃,出苗盛期的最低溫度℃。
播種量:根據種粒大小、種子發芽率、種子純淨度、圃地環境條件、育苗技術和經驗確定。根據測寧,台灣檔末育苗,最好條播,因為苗太有一定的行間鄧,便於撫育管理,且苗木受光均勻,通風良好,質量高。因為一般在苗木一葉時,都要進行小苗移植,故播種量,如不需移植小苗,播種量酌減。
播種:台灣愷木育苗大都採用條播。播種時將浸好的種子摻入細潮土,充分拌勻,均勻撒在播種溝內,然後用篩過的細土覆蓋,厚度小於,以不見種子但可見種子形狀為度。
栽培技術
林地應選海拔600m以下的山區、丘陵、河谷、平原,土壤要求濕潤、透氣性良好,石山區立地較好的地方也可種植。造林時間選在11月至翌年2月,廣西北部最好在2-3月。造林前全砍清山,採用穴狀整地,穴規格50cm×50cm×40cm。每穴施磷肥和麩餅混合肥200克作為基肥,有條件可施放等量的廄肥、農家肥、草木灰等有機肥。初植密度一般為2m×3m,每畝植110株。
種植大苗時,應先修剪苗木,剪除密側枝,長枝除去三分之一,每葉剪去1/3-2/3。大苗截枝時應將主根截去一部分,將傷根或多餘根剪去,用生根粉浸泡5-10分鐘,栽植時應做到苗正根舒、表土回穴,將根系埋直,鏟細土覆蓋根系,覆土略高於根莖部2-3cm,壓緊踏實,成凹穴狀,澆足定根水即可。台灣榿木可與杉木、柏木、桉類、相思類等樹種混交造林。與杉木的混交,可按2:1或1:1的比例行間混交。與桉類的混交,可呈寬頻狀或塊狀混交。台灣榿木生長較快。造林當年撫育2次,第二、三年春秋各撫育一次。撫育工作包括除草、鬆土、培土、補植和施肥。每株每次施複合肥300克,在植株兩側周邊開環狀淺溝埋施,施後蓋土壓實,以防肥料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