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杉木

台灣杉木

台灣杉木(學名:Cunninghamia konishii Hayata)是杉科、杉木屬喬木,高達50米,胸徑2.5米;樹皮淡紅褐色或紅棕色。葉披針形,通常微呈鐮狀,輻射伸展,革質較柔軟,球果卵圓形或廣卵圓形,苞鱗卵形或長卵形,革質,堅硬,種鱗小,先端三裂,裂片上緣具不規則的細鋸齒;種子長卵形或矩圓形,扁平,周圍有窄翅。

台灣杉木是中國特有樹種,分布於中國台灣中部以北山區海拔1300-2000米地帶。

木材心邊材明顯,紋理直,結構細,質輕軟,有芳香,耐久用。供建築、造船、電桿等用。為中國台灣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可作中國台灣高山中部的主要造林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扦插方法,生根過程,生根處理,插穗選擇,扦插基質,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50米,胸徑2.5米;樹皮淡紅褐色或紅棕色。葉披針形,通常微呈鐮狀,輻射伸展,革質較柔軟,長1.5-2厘米,寬1.5-2.5毫米,邊緣有極細的鈍鋸齒,上部漸窄,先端鈍尖,兩面均有氣孔線,較多而顯著。
球果卵圓形或廣卵圓形,長1.5-2.5厘米,徑約2厘米;苞鱗卵形或長卵形,革質,堅硬,先端具微急尖的三角狀,尖頭,邊緣的細鋸齒通常不甚明顯;種鱗小,先端三裂,裂片上緣具不規則的細鋸齒;種子長卵形或矩圓形,扁平,周圍有窄翅。

生長環境

台灣杉木生長於山區海拔1300-2000米地帶。通常混生於台灣扁柏紅檜林中,或與闊葉樹混生,或組成小面積的單純林。

分布範圍

台灣杉木是中國特有樹種,分布於中國台灣中部以北地帶。
台灣杉木台灣杉木

繁殖方法

台灣杉木的繁殖採用扦插法。

扦插方法

扦插前用3%四氧化三鐵溶液消毒土壤,然後作寬80厘米、高25厘米的苗床,床面覆10厘米左右厚的黃心土。3月下旬隨剪隨插,剪去下半部針葉後用激素處理4小時,扦插深度為插穗長的2/3,株行距為6.5厘米×10厘米。插後搭塑膠拱棚遮蔭。插穗生根後按常規管理,定期觀測。

生根過程

台灣杉木扦插1個月左右出現愈傷組織,45天后開始抽梢,60天時抽梢率達85%,84天時有少量插穗產生不定根。經調查,具有不定根的插穗其愈傷組織很少或無;愈傷組織多的插穗卻很少有生根的。由此推定台灣杉木不定根的形成與愈傷組織無明顯的相關性,是屬於皮部生根的類型。

生根處理

以不具頂芽的二級側枝作插穗,用100×10-6ABT1生根粉處理4小時在生根率、平均根數、平均根長等方面效果最佳,是台灣杉木扦插的最佳組合。此外,A2B1C2和A2B2C3也是較好的扦插組合。

插穗選擇

枝條部位、插穗長度、枝條年齡對扦插生根有極顯著的差異。其中樹冠中上部的1年生不具頂芽的二級側枝比下部的同類型側枝在生根率、平均根數和平均根長等方面均更高。8厘米長的插穗生根率較12厘米長的插穗高23.3%1年生枝條平均生根率為53.3%,而2年生枝條平均生根率僅35.0%,同時,1年生枝條在平均根數和平均根長方面比2年生枝條分別高2.8條和7.84厘米,差異顯著。枝條部位和插穗長度在平均根數和平均根長方面差異不顯著。針葉去留試驗表明,去留針葉對台灣杉木扦插生根成活有極顯著差異,去除穗條下部2/3的針葉比不去針葉的生根率高10.8%,平均根數間差異顯著。

扦插基質

為探討基質對扦插生根的影響,將1年生二級側枝用100×10-6NAA浸泡4小時,分別插於粘性黃心土、河沙砂壤土三種基質中。粘性黃心土作基質插穗其扦插生根率最高,達75%,是用河沙作插壤的2.14倍,是用砂壤土作插壤的2.73倍。從根系生長來看,用粘性黃心土作基質的插穗,其平均根數和平均根長均優於扦插於河沙和砂壤土的插穗。因此,台灣杉木扦插時用粘性黃心土作扦插基質較好。

主要價值

台灣杉木的木材心邊材明顯,紋理直,結構細,質輕軟,有芳香,耐久用。供建築、造船、電桿等用。為中國台灣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可作中國台灣高山中部的主要造林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