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井伊糠蝦(Iiella formosensis (Ii,1964))是糠蝦科小井伊糠蝦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小井伊糠蝦
- 拉丁學名:Iiella formosensis (Ii,1964)
- 界:動物界
- 目:糠蝦目
- 科:糠蝦科
- 屬:小井伊糠蝦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成體最大體長,雄性6.6mm,雌性8.6 mm。
圖35 台灣小井伊糠蝦Iiella formosensis(Ii,1964)
1.雄性頭部背面;2.雌性頭部背面;3.第1觸角;4.第2觸角;5.大顎;6.第1小顎;7.第2小顎;8.第2胸肢內肢;9.第3胸肢內肢;10.第8胸肢內肢;11.雄性第3腹肢;12.雄性尾節;辯探勸13.雌性尾節;14.雌性尾節末部;15.尾肢。體較纖細,表面光滑。頭胸甲前緣窄,頸溝不顯著,前側角圓形,後緣背面凹,最後胸節背面裸露,側緣覆蓋前面腹節。額板三角形,頂端稍尖,接近第訂訂1觸角柄第1節基部,側緣稍覆蓋眼柄的基部。眼中等大小,長約為寬的角膜短於眼柄,黑色,寬與眼柄大體相等,末端約伸至第l觸角柄第1節中部。雄性第1觸角柄粗壯,內緣具少數長短不等的剛毛,第1節略長於或等於第3節;第2節短,外緣具2—3個粗刺;第3節末部背面外側具1小刺,兩鞭基部之問具1顯察射坑著的刺突。外鞭的基部葉大,中央稍凹。
第2觸角鱗片窄長,長約為寬的3倍,內緣和頂部具長羽狀剛毛,外緣光滑,末端具1顯著的齒,末節小,長約為寬的1/2,末端伸至拔采組第1或第2觸角柄第2節末部。第2觸角柄較細長,第1、3兩節顯著短小,第2節很長,約為基末兩節長度和的內緣具顯著的羽狀剛毛。上唇中央刺突的兩側各具4—6個較短的側刺突,其長短向兩側逐漸減少。第3—8胸肢內肢掌節由5—12節構成,附肢節數由前向後遞增;胸肢外肢除第8對基板外末角圓形外,其餘各對皆具1顯著的齒突。雌性具2對大的育卵板,前對邊緣具羽狀剛毛,後對邊緣光滑。雄性第1腹肢基板粗壯,前緣具7—10根粗壯的羽狀剛毛,內肢簡單不分節;外肢由8節構成。第3腹肢特別發達,內肢8節;外肢特別長,4節,末節的末部具2根帶刺的粗剛毛,末端向後延伸至第6腹節中部附近。第4—5腹肢皆為雙枝。雌性腹肢皆為雛形。尾節較短,稍長於第6腹節,長不足基部寬的3倍,側緣具8—11刺(包括基刺和末刺),末刺顯著粗壯。末部缺刻呈窄三角形,約具12—19刺,其長度由內向外側逐漸增加。尾肢內肢略長於尾節,內緣腹面平衡囊下方具1刺,沿內緣具4—6個長短不等的長大粗刺。尾肢外肢長與內肢略等,內緣有長羽狀剛毛,外緣地試訂具12—19個帶毛的粗刺。
本種與深凹小井伊糠蝦 Iiella ohshimai外形較近似,但也有顯著區別,前者眼較小,角膜不突出,呈黑色,尾節末部缺刻為淺三角形;尾肢內肢內緣刺數目較少,僅為4—6個。而後者眼大,角膜寬腎形,呈褐色;尾節缺刻很深,底部為橢圓形;尾肢內肢的刺數顯著較多,約9—18個。
標本採集地 11♂♂,12♀♀,13幼體。遼寧:金州大沙河口;河北:南堡;山東:黃河口,青島(膠州灣、沙子口)。採集時間自1952年10月至1984年10月24日。6♂♂,62♀♀,1975年5月17日采自廣東汕尾沿岸水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中國近墊霸灑嘗岸水域。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常見種。
國外分布:
日本、中國廈元立重近岸水域。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常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