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論叢·客家篇》是2019年9月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文良 編、李文良、陳志豪、羅烈師、陳麗華、劉堉珊、張維安、洪馨蘭、莊英章、王甫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史論叢·客家篇
- 作者:李文良 編、李文良、陳志豪、羅烈師、陳麗華、劉堉珊、張維安、洪馨蘭、莊英章、王甫昌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ISBN:978986350352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客家」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歷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客」。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台灣客家人」的學術專著,探討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台灣客家人」的過程。
客家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面臨到國家政策、土地開發,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還有自我/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以清領至現代的歷史時序為經,南、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同時結合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方法與視野,引領讀者剖析台灣客家文化的嬗變。
圖書目錄
總序:為台灣學術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附錄目次
導論:成為台灣客家人/李文良
第一章 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台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動亂(1680-1790)/李文良
一、前言
二、南台灣客家的移住與開莊傳說
三、粵籍移民的義民記憶與信仰
四、義民的身分及其權力
五、官府的地方控制和義民
六、結論
第二章 清代台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陳志豪
一、前言
二、乾隆年間九芎林的土地開發
三、九芎林屯埔的編置
四、九芎林屯埔的開發與擴張
五、佃首與墾莊社會
六、九芎林莊與中興莊的分化
七、結論
第三章 台灣客家分布與島內遷徙之再討論:以饒平篤祜堂七藍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遷新竹湖口為例/羅烈師
一、前言:客家分布假設與二次移民
二、篤祜堂七藍周姓
(一)世系與唐地嘗業
(二)來台與台地嘗業
三、湖口周三合
四、結論:開基祖
第四章 城鄉關係與客家族群形塑: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台灣六堆/陳麗華
一、前言
二、地權關係:閩主粵佃的格局
三、流通渠道:閩南商人與六堆的關係
四、清末日治時期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流動
五、結論
第五章 嘗會與台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劉堉珊、張維安
一、前言
二、嘗會與客家族群
(一)嘗會的社會意義
(二)嘗會與客家
三、嘗會功能的變遷
(一)清領時期
(二)日本時代
(三)國民政府遷台後
四、嘗會、客家與國家
五、結論
第六章 承合族之創建:台灣南部客方言群之親屬人類學研究/洪馨蘭
一、現象與意象:台灣南部婚俗盛行「敬外祖」
二、承合族之創建:敬外祖的邏輯
三、聯繫三代外家的基本結構:以右堆美濃為中心的討論
四、姻親關係的實質性連結與象徵性表彰
五、從婆太墓崇拜到敬拜母方祖先
六、「母方」祖先牌位與「母方」堂號的另種表征
七、結論:尊母意識作為客方言群的文化思維邏輯
第七章 帝國晚期竹塹地區的豪紳、社群與婚姻模式:北埔姜家的歷史人口學研究/莊英章
一、前言
二、北埔姜家的渡台及其大隘墾闢事業
三、大隘墾區的市場網路與祭祀圈
(一)市場網路
(二)祭祀圈的形成
四、姜家的嘗會組織
(一)蒸嘗
(二)神明嘗
五、姜家的婚姻模式與婚姻圈
(一)日治時期台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建立
(二)豪紳家族的婚姻模式
(三)豪紳家族的婚姻圈
六、結論
第八章 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論當代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現代性/王甫昌
一、前言:台灣族群概念的現代性與客家認同的特殊性
二、晚近客家歷史研究關於客家身分意識的新發現
三、閩粵分類械鬥消失之後:祖籍同質居分布型態、土著化與地域社會之形成
四、地域社會中客家人的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
(一)地區內語言與文化同構型之發展
(二)如何看待其他地區的客家人?
(三)地域意識區隔下地方化的「客家問題」
五、「地域意識」的跨越與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興起
(一)新的共同問題:客家人遷移、推行國語政策及政治反對運動
(二)《客家風雲》創立與客家文化運動的論述建構.267
(三)客家「族群意識」:「地域意識」的超越及客家人定義的轉變
六、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李文良.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