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調
聲調對讀古書——特別是古詩詞——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格律詩、長短句和散曲都是講究平仄的。現代的北方方言——我之所以不說北方人,是因為西南的大片和江南的個別城市(如南京)說的也是也是北方話(下略稱官話)——官話里的方言分支大多數是沒有入聲的。不是說入聲字從語言裡被刪除了,而是派入了其他聲調。認不清入聲字就分不清平仄,那么作出來的格律詩就沒有格律。
分辨入聲字
分辨入聲字的一個簡單辦法是看它在國語中聲調和聲母的搭配,聲母為塞音和塞擦音而聲調為陽平(2聲)的字幾乎肯定是入聲字。具體為B陽(如白,薄、不、別),D陽(如奪、達、毒、迪),G陽(如格、國),J陽(如吉、絕、結)ZH陽(直、著、燭、折、宅),Z(則、作(作踐)、鑿、足)。
但是請注意,入聲在古代是收-P,-T,-K韻尾(即韻母的最後一個字母)的,這些韻尾在現代官話里全都消失了,所以韻尾收-N、-NG的字(如按、防)肯定不是入聲字。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注意異讀字。這包括文白異讀,如學XUE和學XIAO;方言與國語的異讀,指的是韻母跟國語差異很大的,比如西南官話把約、絕、略的韻母讀成(üo)。象帖子裡出現的“確鑿、角色”里的確和角都是入聲字。
方言
另外有些官話方言入聲字有特別的聲調或讀法,如南京話和湖南話的入聲字都派如了一個獨立的聲調,西南官話的入聲字都派入了陽平,還有些方言裡入聲字讀的很短促,其實是在韻母后嗓子緊縮一下,江南的吳語和山西的部分方言都採用這種讀法。至於客家話和閩、粵方言,它們還都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入聲體系。
其他的入聲字只好逐個記住了。建議大家參考黃伯榮、廖序東先生編的《現代漢語》,裡邊有入聲字表。或者參考平水韻或詞林正韻(網上能找到)。
-üe韻的字除了瘸、靴和嗟都是入聲字
其實常用的入聲字並不多,《現代漢語》的5000字字表里只有500多個,大家只要稍微用點心就能記住了。
學習古音
下面說說學習古音應從何處入手。
京戲裡的古音成分主要是尖團和上口字。
什麼是尖團呢,簡單的說就是J、Q、X的兩套讀法(北京人也有管平捲舌叫尖團的,非也)。J、Q、X的來源是古代的G、K、H和Z、C、S,但京劇裡邊是念成團音JQX(對應GKH)和尖音ZCS的。其實我這說法不是很準確,因為古聲母還分清濁,我就先插敘一下什麼叫清濁
遺憾的是我打不出國際音標來,其實能打出來大家也不見得能看懂。我就用英語的拼寫模擬一下吧 :GOOD 的 G 是全濁音,國語里沒有。SKY的K(英老師們管那叫爆破音失送氣)是全清音,相當於國語“乾”的聲母。KEY的K是次清音,相當於國語“苦”的聲母。還有個次濁,就是鼻音,就是THING的NG,國語不拿它做聲母,但是有這樣韻尾,如“請”。
北方話有的方言是分尖團的,比如膠東話和河南部分方言。不分尖團的朋友們要學古音最好先跟著京劇把這個學會了。除了京劇還有一個輔助手段,就是形聲字,學古音,尤其是學上古音(詩經、楚辭時代的語音)全指著它呢。就是說聲旁一致的尖團差不多也一致的,如減和喊一個是J一個是H(GKH發音部位相同)所以減字應該是個團音,再如通過祖(z)和姐(j),可斷定姐是尖音字。
消失了的聲母
說完了尖團再說上口字。上口字里最有用的是兩個國語中消失了的聲母,
即NG、V。可惜現代京劇里NG讀得很含糊幾乎聽不出來。不過有幾個特殊發音的字,象牛,京劇里讀如油,凝讀如迎,這些都是NG母字。NG、V聲母字也可以藉助形聲字來記,看的是聲旁的發音部位。如蔓有兩讀,W那個讀法的古音肯定是V因為M和V都是唇音;再如眼和根、免和挽、微和黴(哈哈,舉此例是為了提醒大家,一定要參照繁體字啊!)
差點又忘了一個:
“蘇三……將身來在大街前”——如果你仔細聽過京劇的這句唱,就回發現“街”被念成了JIAI。這個iai是古音的二等韻。古韻分四等兩呼,發展為國語的(開齊合撮)四呼。A、O、E、AI、EI、AO、OU、AN、EN、ANG、ENG(開口呼),I、IA、IE、IAO、IOU(IU)、IAN、IN、IANG、ING(齊齒呼),U、UA、UO、UAI、UEI(UI)、UAN、UN、UANG、ONG(合口呼),Ü、ÜE、ÜAN、ÜN、IONG(撮口呼)。
現代的開口呼、齊齒呼對應古代的開口呼,現代的合口呼、撮口呼對應古代的合口呼。開口呼合口呼大致對應古代的一、二等,齊齒呼、撮口呼大致對應古代的三、四等。這個大致的例外就是“蘇三”那個二等韻了,現代方言裡還有區別的二等韻主要是平水裡的“江、佳”兩韻,結合自己方言和國語的差別挨個兒記吧。比如小可的方言裡街讀如該。
韻略易通
下面給出一首詩,是明朝蘭茂在《韻略易通》里作的,它給出了明朝官話的全部聲母。(絕妙啊)
東風破早梅
向暖一支開
冰雪無人見
春從天上來
對應的聲母為:
D、F、P、Z、M
H、N、0、ZH、K
B、S、V、R、G
CH、C、T、SH、L
註:向(團音)、雪(尖音)、見(團音)、從(尖音,古讀ciong),0是零聲母也就是沒有聲母。
別著急,就差一步了,就差一步你就能填詞了。
差的就是-M韻尾。國語的AN韻近古分成AM、AN兩韻。這個嘛,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怎么辦呢?逐個記吧,平水韻里的“侵、覃、鹽、鹹”和對應的上、去韻就是-M韻尾的韻,學名叫閉口韻。
對應的拼音
下面是《詞林正韻》的韻目和對應的拼音:
一, 中東ong
二, 江陽ang
三, 支微i (ui)
四, 魚模u(iu)
五, 皆咍ai(iai)
六, 人辰en
七, 言前an
八, 遙條ao
九, 坡梭o
十, 佳(*)麻a
十一, 庚清eng
十二, 油求ou
十三, 心侵im(em)
十四, 覃鹹am
十五, 屋沃uk
十六, 覺鐸ok
十七, 質錫ik
十八, 沒月iet,üet,et,u(e)t
十九, 合洽ep,ap
*佳韻一半讀IA一半讀IAI
十五到十九是入聲字,發音比較亂,但你大可不必管它,因為很少有詩詞押仄韻的,壓仄韻也不是非得用入聲。還有三點須注意:1,中東和庚清不同,國語里有幾個讀ONG或IONG的字不在中東韻里需要特別記一下。2,國語的UI韻要讀成英語WE那個音就可以跟“支”壓韻了,但是“支”要讀成ZH-YI。3,國語里ü韻的非入聲字要讀成英語YOU那個音。“峰巒如聚(ziu),波濤如怒……”
掌握了上述的古音知識,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跟元、明、清甚至宋朝的古人溝通了。語言一下子就穿越了七八百年的時空。想來宋元明清的古人(北方人)搖頭晃腦的讀書聲也不過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狠勁,你就可以向廣韻發出挑戰,進而再殺到先秦時代。我能給你的唯一忠告就是:那時候的話絕對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ENGLISH。
PS:還有一個問題被疏漏了,就是象“遠上寒山石徑斜”,“天似穹廬莽蓋四野”里的斜和野這類發音的字,只要不是入聲字都讀成IA,車,者,奢讀成CHA,ZHA,SHA。你可能會問了,那不是跟叉,楂,沙重複了么。其實古音里捲舌音是分為兩套的,一套發音接近於英語的 (J)EEP,(ch)eap,叫舌叶音,咬字準的朋友知道它們跟國語的ZH、CH、SH不同,另一類接近國語的J、Q、X。叉、楂、沙是前者,車、者、奢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