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圍

從六里街經白花嶺楊屋、下林,就到了今屬官渡鎮的鎮仔村委會。鎮仔村有個古圍屋,名叫“古鎮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鎮圍
  • 地理位置:廣東省
古鎮圍明清時期居住著鄒、陳、曾、胡、呂五姓,鄒姓氏族始祖為千一郎(學名法強)。據古鎮圍鄒氏老成沿襲福建鄒氏譜記錄,稱千一郎於元朝成宗間(1295—1297)直接從福建省汀州府長汀縣四堡鄉遷居廣東省翁源縣茶潭黃圍仔即今鎮仔村古鎮圍背。另有一種說法稱千一郎之父鄒德寵攜七子從長汀縣四堡鄉遷居上杭縣上堡鄉居住,因戰亂,再遷居至廣東省大埔縣,成為潮洲府大埔縣鄒氏太祖。後一種說法較為恰當,理由是明朝天順、成化年間,當時的翁源新縣城已具規模,且官府又頒布諸多來翁定居優惠政策,受其影響,鄒德寵長子千一郎成化間從大埔來翁,至今繁衍二十幾代,似乎較合乎情理。
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鎮仔出了四大富翁。藍有光是石咀頭藍屋道光十年八品訓導,在藍屋,還有“進士”、“大夫第”、“千總”、和“協鎮”官匾。“協鎮”就是副總兵。古鎮圍只知道有個大戶鄒更昌, “范陽書院”、 “節孝坊”和“功名石”這些歷史文物。“范陽書院”是明清時期,大凡名門望族都建書室或書院以培養族中子弟讀書出仕。早在明代中期,鄒氏始祖千一郎來到翁源茶潭鋪立基,至三世六郎就建起了這間書院,范陽是鄒姓的堂號,說明鄒氏遠祖在河北定縣,古稱范陽。
古鎮圍屬清乾隆後期建築,倡建人也可能就是鄒更昌。鄒、曾、呂、胡、陳五姓人從黃圍仔遷出來建這個古鎮圍,第一是人口發展需要;第二各姓族人經濟實力的強大。建圍屋必請風水師,據說該圍大門朝西南,門外可見七個土墩,稱為“七星伴月”。後來這個圍屋又開了東北方位的大門,且門上還用沙漿塑上“古鎮圍”三個大字作樓名,據說當時偌大的一個圍樓只有西南方位一門,是得不到東方陽氣的,故又請了風水師來籌劃。風水師認為,圍屋要興旺,必開東門,俗話說,紫氣東來。要開東門,也不能鄒更昌一姓頭目說了算,於是又由風水師去說通胡、曾、呂、陳四姓族老,終於把主東偏北的上圍門開成了,門前可見一線清溪流過,左水倒右,蒸迎紫氣,圍屋必旺。經風水師這么一點撥,各姓族人皆大歡喜。古鎮圍人為了讓風水師盡善盡美,籌劃不出歪點子,整一年時間,都好好侍奉著這位風水師。那師傅見古鎮圍人誠心誠意相待自己,很是滿意,於是又想出了要讓古鎮圍熱鬧起來的一個新招。風水師讓門樓上“古鎮圍”的“鎮”字右邊的“真”內寫少了一橫。眾人不理解,風水師說,你這茶潭鋪是個山旮旯,幸虧有條古道經過方得熱鬧,我若令“鎮”字寫少一橫,那些文才雅士、官家大人打從古鎮圍經過,見此字就會議論紛紛,一傳十,十傳百,引得路人來觀。
自開了東北方位的古鎮圍大門後,鄒家逐日興旺,而其他四姓氏族則逐年遷走他鄉。到嘉慶四年(1799)皇帝下了一道聖旨,欽旌童生(學子經知縣主持的考試,合格的稱為童生。童生入縣學讀書後再接受知府和學政的考試,合格的稱為生員,即秀才。)鄒亮疇之妻塗氏,準立“節孝坊”(據《韶州府志》卷三十七·列傳·列女·翁源篇記載:“鄒亮疇妻塗氏年十九于歸,生子裔熾。夫病劇,氏籲天願以身代。未幾卒,欲以死殉,翁姑慰諭之,氏涕泣受命,時年二十一,撫子成立。歷節四十八年,嘉慶四年旌”。今考古牌坊,上云:“欽旌童生鄒亮疇之妻塗氏”、“嘉慶五年旌”意思是說,鄒亮疇之妻塗氏,十九歲歸鄒門,生了一子名裔熾。丈夫得病很重時,塗氏呼天喊地,願以自己的身子代夫去病而讓夫平安。不久丈夫病卒,又欲以死去陪葬,家公家婆百般撫慰,塗氏痛哭流涕而受命。夫亡時,塗氏年二十一歲,遂精心撫育幼子,侍奉公婆,捱過四十八年。待她六十九歲那年,即嘉慶四年,皇帝下詔為塗氏立“節孝坊”。時七十榮壽之日即嘉慶五年1800),塗氏節孝坊落成,鄒門喜慶。這座“節孝坊”就在今日鎮仔村古鎮圍下圍門左下方,全縣唯一僅存的古牌坊,至清代後期,古鎮圍內有13條街、房屋1108間,是為數不多的清代古圍樓。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