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細胞

古細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古菌、古核生物的結構核細胞或原細菌)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環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徵,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徵,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體對氯黴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細胞的相似、DNA具有內含子並結合組蛋白;此外還具有既不同於原核細胞也不同於真核細胞的特徵,如:細胞膜中的脂類是不可皂化的;細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質為主,有的含雜多糖,有的類似於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胺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常生活於熱泉水、缺氧湖底、鹽水湖等極端環境中的原核生物。具有一些獨特的生化性質,如膜脂由醚鍵而不是酯鍵連線。在能量產生與新陳代謝方面與真細菌有許多相同之處,而複製、轉錄和翻譯則更接近真核生物。古核生物與真核生物可能共有一個由真細菌的祖先歧化而來的共同祖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細胞
  • 外文名:Archaea
  • 其他稱謂:古細菌(archaebacteria)
  • 釋義:多生活在極端生態環境的特殊細菌
  • 類別歸屬: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
  • 分類:4種
簡介,特徵,分類,

簡介

古菌(Archaea)又稱古細菌(archaebacteria)
太古菌或太古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它們既與細菌(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另一些特徵相似於真核生物。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環境中。

特徵

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徵,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徵,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體對氯黴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細胞的相似、DNA具有內含子並結合組蛋白;此外還具有既不同於原核細胞也不同於真核細胞的特徵,如:細胞膜中的脂類是不可皂化的;細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質為主,有的含雜多糖,有的類似於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胺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在細胞結構和代謝上,古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然而在基因轉錄和翻譯 (遺傳學)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 “古細菌”這個概念是1977年由卡爾。沃斯和George Fox提出的,原因是它們在16SrRNA的系統發生樹上和其它原核生物的區別。這兩組原核生物起初被定為古細菌(Archaebacteria)和真細菌(Eubacteria)兩個界或亞界。Woese認為它們是兩支根本不同的生物,於是重新命名其為古菌(Archaea)和細菌(Bacteria),這兩支和真核生物(Eukarya)一起構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統。

分類

極端嗜熱菌(themophiles):能生長在90℃以上的高溫環境。如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現的古細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國的斯梯特(K. Stetter)研究組在義大利海底發現的一族古細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溫中,最適生長溫度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長;美國的J. A. Baross發現一些從火山口中分離出的細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環境中。嗜熱菌的營養範圍很廣,多為異養菌,其中許多能將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極端嗜鹽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鹽度環境中,鹽度可達25%,如死海和鹽湖中。
極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環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溫菌,生活在火山地區的酸性熱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為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極端嗜鹼菌(alkaliphiles):多數生活在鹽鹼湖或鹼湖、鹼池中,生活環境pH值可達11.5以上,最適pH值8~10。
產甲烷菌(metnanogens):是嚴格厭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時釋放能量。
CO2+4H2→CH4+2H2O+能量
由於古細菌所棲息的環境和地球發生的早期有相似之處,如:高溫、缺氧,而且由於古細菌在結構和代謝上的特殊性,它們可能代表最古老的細菌。它們保持了古老的形態,很早就和其它細菌分手了。所以人們提出將古細菌從原核生物中分出,成為與原核生物(即真細菌eubacteria)、真核生物並列的一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