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硐井群

古硐井群

修澤雷、趙祥生196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內蒙古額濟納旗西南古硐井以北紅山口(99 29′E,41 08′N)。由紫紅—灰綠色變質細碎屑岩、石英岩及絹雲石英片岩夾大理岩等組成。以韻律明顯和具雨痕、波痕及交錯層為其特徵。劃分上、下二岩組。下岩組以千枚岩、石英片岩夾石英岩為主;上岩組變砂岩夾大理岩。與下伏敦煌群關係不明。總厚4638m。該組主要分布北山一帶。其岩性、厚度和變質程度沿橫向變化較大,如東部望旭山、雞心山(厚3872m)多為鈣質砂岩和石英岩;西部梧桐井(1140m)、白湖一帶(4730m)泥質岩增多,並出現大理岩、矽質板岩;石板井(1963m)和白湖等地,上岩組出現中—基性火山岩和變安山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硐井群
  • 外文名:Gudongjing Gr
  • 階代碼:Ch
  • 命名者:修澤雷、趙祥生
基本信息,沿革,備考,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英文):Gudongjing Gr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4
地區代碼1:0

沿革

修澤雷等 (1964) 將分布於北山的“震旦系”下部地層命名為古硐井群,其酷店祝後甘肅省區測二隊 (1968)又將肅北縣白湖南一帶的“震旦系”劃分精試戀試下、中、上三統,分別稱為白湖群、平頭山群和大豁元鑽淚落山群。《甘肅省地層表》嬸鴉屑編寫組(1980)將上述三群分別歸之於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甘肅省地礦局(1989)沿用這一划分和命名,並將白湖群內分上、中、下三個岩組。甘肅省地層清理組(1993)復白宙詢想稱古硐井群,內分上、下二岩組,仍歸長城系。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修澤雷
年份1:1964
作者茅挨2:甘肅省遷拔凝地質礦產局
年份2:1989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