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諸城派)

古琴藝術(諸城派)

古琴藝術(諸城派),山東省諸城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山東省諸城市既是諸城琴派的故鄉,又是中國古琴的發源地之一。諸城派古琴藝術又稱“琅琊派古琴”,形成於19世紀中葉,經幾代琴家的探索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藝術個性和特定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諸城派古琴的立調體系以三弦為宮而以律呂命調,藝術風格剛中帶韌,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顯示出空靈迴蕩的古典之美。

2008年6月7日,山東省諸城市申報的古琴藝術(諸城派)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琴藝術(諸城派)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山東省諸城市
  • 遺產編號:Ⅱ-34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起源,發展歷程,基本特徵,琴曲特徵,節奏特徵,指法技巧,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

古琴文化歷史悠久,經過琴人努力,古琴藝術不只在琴曲方面有造詣,曲譜方面也由早期的文字譜日漸成熟形成現代仍在沿用的減字譜。宋元以後,古琴文化繁盛,成為全中國範圍內的主流音樂。而在齊魯大地之上也誕生了像師襄、孔子等這樣優秀的琴家。這為後來諸城琴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諸城琴派的形成也是諸城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琴藝術(諸城派)
諸城派古琴
據相關資料記載,早在19世紀初期,諸城地區就已出現了兩位對諸城琴派影響深遠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門(字冷泉),另一位是王溥長(字既甫)。王冷泉宗屬金陵派,繼承了金陵派“綺麗纏綿”的風格,而王既甫則宗屬於“清、微、淡、遠”的虞山派。
王既甫家靠近文廟,從小耳濡目染,學習音律樂器。後又隨父親到貴州任職。在貴州期間,王既甫因父親的一次雅宴認識了一位虞山派琴者,自此以後,跟隨這位虞山派琴者學習虞山派古琴。據詹澂秋先生的《虞山學派山東琴學家之系統》中記載,“三載而琴學以成,既甫繼承庭訓,而以琴學世其家。令譽聞於鄰封,師事者較眾,……”。後又將琴藝傳授給兩個兒子(王文楨、王作楨)和兩個女兒。王冷泉與王既甫不同,王冷泉家在諸城城東面的王門村,並非宗族大家,師承金陵派。王冷泉擅長輪指,演奏曲目時連貫性較強。除習琴以外,王冷泉還擅長書法、篆刻,並且擅於吹簫,有較為深厚的藝術修養。“王既甫攻琴之時,有同邑名士王冷泉先生雅好琴,與既甫過從無虛日,每當月夕花辰,焚香合奏,似鸞鳳鳴,聞者驚嘆,贊為稀有,自此盛名遠播。”諸城琴派就此誕生。

發展歷程

諸城派古琴早期的發展主要以家族宗親的方式傳承。王既甫一支的傳承人主要有其子王作楨(字心源),王心源其子王熙麟(字秀南)以及王心源的得意門生王露(字心葵)。王冷泉一支以與他同屬一脈的王賓魯(字燕卿)較為出名。
19世紀後半葉,王既甫的兒子王心源在古琴學習上較為出眾。據相關資料記載,王心源左手“吟猱”技法爐火純青,在琴學造詣上超過其父與王冷泉並成為“諸城二王”。王心源不僅自身琴藝高超,更是博採眾長,在傳承虞山派演奏風格的同時,演奏技巧上加強了“吟猱”指法,使樂曲的表現力更加充分豐富。王心源對兒子王秀南的習琴要求非常嚴格,經常要求他夜晚熄燈彈琴,使王秀南在音準、吟猱指法的練習上很精煉。王秀南在演奏風格上更是繼承了父親衣缽。同時,王心源更加注重諸城派古琴的傳播,創建“東武學堂”教授琴藝,門下弟子更是達到上百人。王心源加速了諸城派古琴的流傳推廣,使諸城派古琴逐漸興盛。
古琴藝術(諸城派)
諸城派古琴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逐漸衰敗,隨之而來的是列強大規模的入侵。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伴隨西方勢力的入侵遭受了西方文化的衝擊。直至辛亥革命以後,國民愛國意識逐漸增強,社會各界人士紛紛以救亡圖存為己任,各方知識分子也通過宣傳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寄託愛國情懷的方法,讓更多飽受侵略的人民民眾從中醒悟,為中華之復興而奮鬥。
20世紀初,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同樣影響到了諸城派古琴文化。“1911年,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將諸城琴派中的演奏家王賓魯(字燕卿,王雩門的學生)介紹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琴。”王燕卿自幼深受諸城派古琴的影響,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數為諸城派的曲目。在傳承具有山東特色的諸城曲風的基礎上,對一些古琴技巧加以改革,使指法運用更靈活,更具民間性。另一方面,王心葵在章太炎的推薦下,受蔡元培邀請,到北京大學舉辦古樂演奏會,並在這之後任職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國樂導師。王心葵不僅繼承了王心源的琴藝,同時兼學王冷泉先生琴曲與琴譜。融會貫通兩家琴學,吸納山東文化特色加之諸城琴風,使諸城派古琴更具特色,成為諸城派琴家之一。
20世紀30~40年代,中華民族進入反侵略的抗戰時期。全中國人民都陷入了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諸城琴人像普通愛國民眾一樣,為中華之安危身先士卒,諸城琴派也因此逐漸走向衰落。
直到解放戰爭前後,以王秀南女婿張育瑾,王心葵之徒詹澂秋在內的諸城琴派繼承人,通過創建諸城派古琴研究會,去往各地尋找與諸城派古琴相關的線索,發表文章、出書等方法,使諸城琴派再度出現了興盛時的狀態。但由於大多數的習琴者只是將古琴的學習當作業餘愛好,因此,這種狀態只持續了短暫的時間。之後,又遭遇文化大革命,使諸城派古琴無力回天。
現代,經過幾代琴人的努力,使諸城琴派稍有起色。

基本特徵

琴曲特徵

諸城琴派的演奏風格從不刻意追求清麗淡雅,更多的是淳樸渾厚的風格在其中。
諸城派的琴曲大多為“小曲子”,篇幅不長但講究一氣呵成。諸城派琴家將山東民間藝術中山歌小調的風格融入這些短小精悍的琴曲中,因此,這些琴曲大多歌唱性很強,常常是以琴歌的形式出現。如,刊於諸城派曲譜《桐蔭山館琴譜》,以表現閨怨為內容的《秋風詞》,該曲由始至終都採用先上行後下行的旋律形式,將內心不得不抑制的怨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曲中又填入唐代詩人李白表達青年男女相思之情的同名古詩《秋風詞》作為唱詞。這又使琴曲增添了幾分淒涼。
古琴藝術(諸城派)
諸城派古琴
諸城派琴曲經常出現大二度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這種滑音使旋律悠遠綿長,淳樸的韻味更加獨到。尤其是在諸城琴派為數不多的長樂曲中,通過將帶有滑音的樂句在不同“徽位”(位於古琴琴面處的13個大小不一的圓點,用於控制音準的音位)反覆出現的方式讓樂曲在悲切處似嗚咽微吟,哀轉不絕;諸城派的琴曲中四度以上的大跳也很常見,旋律的大跳使樂曲在流暢中頓挫感很明顯。例如,在琴曲《關山月》中,從第一樂句起始音大字組的徵音跳躍到上方八度的徵音,而後突然一個反向七度大跳,再以四度上行和五度下跳,重新落在徵音上。樂曲中幾處大跳,使樂曲具有張力,在蒼涼中又突顯氣魄,樸實中不失陽剛之氣。

節奏特徵

在節奏方面,諸城派古琴不同於傳統的古琴音樂。諸城派琴曲布局規整,節拍比較嚴謹,節奏型變化並不多。通常是幾種固有的節奏型按照固定的組合形式多次重複,或者根據音樂內容的變化在原有節奏型上稍作展開。這樣的處理使音樂構思完整,主題明確簡潔,音樂形象鮮明。例如,在樂曲《關山月》中,將“前八加後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節奏型與“前八後十六分音符”或者“四個十六分音符”這兩種節奏型變換組合運用在全曲。
通過節奏的變化,配合旋律的級進外加曲中“散、按、泛”三種音色串聯錯落,使曲中蒼涼的情緒中又有種灑脫的氣魄在其中,似訴盡衷腸後的釋懷,最終內心歸於平靜。

指法技巧

1.實音與肉指按弦
諸城派琴曲講求實際的音響效果,因此在按音時,左手走手音的上下滑動往往不超過四次,並在餘音消失之前出現另一按音,做虛與實的巧妙銜接,以此來改變古琴中的“弦外之音”。這樣的技巧處理就是諸城琴派的“實音”。以“實音”為主的演奏避免了因聲音過長而造成的手指與琴面的摩擦聲,增強了音樂整體的連貫性,使旋律感更加明顯。
為達到諸城派琴曲渾厚中不失溫潤的特點,左手按音時應採用“肉指按弦”的技法。“肉指按弦”一般用在左手大指,是指用關節處的肉音來代替由指甲與琴弦摩擦而產生的甲音。當然,有時也會因曲調的變化需要清脆明亮的音色,這時,則必須要用指甲按弦。
2.回鋒與吟、猱技法
“回鋒”是諸城琴派獨有的古琴演奏技法。主要運用在左手“綽”(左手指法,裝飾性滑音)的基礎之上。“綽”一般是指由下而上的滑音,但在回鋒技法中是在發音的同時先猛然向下滑去,而後急速轉回向上至本位。做此技法應注意快速連貫、一氣呵成。與書法中“顏字型”的回鋒筆法如出一轍,使樂曲如筆鋒般蒼勁又深沉。在樂曲《長門怨》中,多次使用回鋒技法,將陳阿嬌長門宮中孑然一身的哀怨苦悶之情表現得更加淒涼。尤其是在全曲的高潮段中回鋒技法的運用,更是讓深沉、憂傷的曲調中多了一些悲憤怨恨的情緒在其中。回鋒技法多用在帶有山東侉腔音調的琴曲中。
古琴藝術(諸城派)
諸城派古琴
吟、猱技法不同於回鋒,回鋒往往在發音時就已出現,而吟、猱是在發音之後用於裝飾尾音的滑音。“吟法就是在一定的徽位做上下短距離快速擺動;而猱法就是在一定的徽位之下方作較大擺動,擺動範圍不超過徽位。”在諸城派的琴曲中,吟、猱的擺動一般服從於樂曲的節拍。
3.撥、撮的運用
諸城派古琴擅用撥、撮兩種指法。在諸城派古琴曲中,經常將這兩種指法運用在樂曲中的重音上。使本身的重音更加突出,更加剛健。重音也使本身流暢的旋律中多了一些層次與變化,給音樂增添了稜角的同時,更多了些情緒的渲染。例如琴曲《長門怨》,在以一句表現深宮空寂的泛音引出主題之後,直接用大篇幅“撮”音並配合實音與回鋒的運用,使陳阿嬌獨處長門宮的失落與煩躁的情緒更多了些沉悶。“撮”音的出現更是使這種情緒中多了一些怨恨;到第一段結尾,大篇的“撮”音並沒有結束,而是將其直接延續樂曲的第二段,使樂曲的表現更為連貫,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直接進入主題渲染內心情感的表現手法,正是諸城琴派音樂風格上具有代表性的特點。

代表作品

諸城派古琴的琴譜劃分節奏並附有簡譜,節奏固定,標準統一,傳承琴譜有《龍吟館琴譜》《桐蔭山館琴譜》《神奇秘譜》《玉鶴軒琴譜》《五知齋琴譜》《歲寒軒琴譜》《梅庵琴譜》《琴譜正律》等。其中王冷泉所輯《琴譜正律》載琴曲21首,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孫三代相傳的《桐蔭山館琴譜》載琴曲16首,王露所輯《玉鶴軒琴譜》載琴曲30首,王賓魯所傳《梅庵琴譜》載琴曲14首。
諸城派古琴的傳承曲目主要有《長門怨》《搗衣》《關山月》《罵情人》《雙鶴聽泉》等。《長門怨》是諸城派琴派的重要曲目,此曲出現在清代,根據漢武帝與皇后陳阿嬌之間的故事譜寫而成,一直流傳下來。《搗衣》描述的是古代婦女在黑夜中搗衣的情景。《關山月》是一首具有典型北方地域風格的諸城派古琴曲,在王燕卿民歌《罵情人》 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套用到古琴曲上的。《雙鶴聽泉》是由諸城派詹澄秋先生演奏譜整理而成,以雙鶴在泉水中嬉戲為主題,表現出高人雅士在深山清泉之間,悠然自得的意境。《長門怨》《秋風詞》《關山月》等是諸城派獨有的演奏曲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諸城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代表性流派,也是山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於古琴藝術,還是山東文化,諸城派古琴的存在都意義重大。

傳承狀況

在西方文化和現代傳媒的影響下,人們對古琴等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十分隔膜,諸城派古琴藝術正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對它的搶救保護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傳承譜系

諸城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王溥長(既甫)、王雩門(冷泉)、王作禎(心源)、王露(心葵)、王賓魯(燕卿)等,人稱“諸城琴史五傑”。
諸城派琴人師承關係如圖:(譜系圖來源:)
古琴藝術(諸城派)
傳承譜系——諸城派琴人師承關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諸城市文化館“古琴藝術(諸城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諸城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6年,諸城市組織舉辦了一場劉赤城大師的古琴音樂會。
古琴藝術(諸城派)
2018首屆中國(諸城)古琴文化藝術節
2011年12月,諸城舉辦了“龍吟習習”毛毅師生古琴音樂會。
2018年9月20日晚,2018舜帝故里(諸城)大舜文化節暨首屆中國(諸城)古琴文化藝術節在諸城市密州賓館大禮堂開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