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鑑定:指對古玉(具有年份的玉石)的包漿、沁蝕、玉質、形神、腐蝕、文飾、刀痕等進行相關鑑定。主要注意的誤區,可以通過造型、材質、紋飾、風格等進行辨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玉鑑定及誤區
  • 特質:冬不冰手
  • 色澤:瑩和光潔
  • 特點:質地細膩
名片,簡介,鑑賞玉之說,鑑定玉器,古玉辨偽誤區,

名片

古玉為古代美石之泛稱,具有質地細膩、色澤濕潤、瑩和光潔、冬不冰手、夏無激感等優點,遂為世人所喜愛並逐步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表征。
古玉
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

簡介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婦好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 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千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紐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
中國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塊奠基石的高古玉,有著高深莫測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徵仁慈,堅硬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稜角表示公平正義。民間相信玉能護身、驅邪,代表著正氣和靈性。對於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
一般說來,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玉材、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細;而舊玉的鑑定,則要識別玉器的製作時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較精美,紋飾比較古樸,鑑賞古玉,更應重視的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鐘,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富時代特徵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大體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銅器、戰漢漆器、隋唐金銀器、宋明清瓷器,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久不衰,長期受到民眾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古玉
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

鑑賞玉之說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玉解釋為:“玉,石之美者。”而曹雪芹更是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一塊美玉里,化身賈寶玉和林黛玉為後人演繹了百讀不厭的《紅樓夢》。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成為中國人民傳統的用玉觀念。
中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七千年的輝煌歷史賦予了玉器超然的力量。歷代統治者和鑑賞家的賞玩、能工巧匠們的精雕細琢,無不推動著玉器的持續發展,使玉器散發著經久不衰的魅力。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來打扮自己,自此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從舊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玉器的佩帶代表著人們社會地位,“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歷朝統治者及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示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詩經》中品,玉器隨著朝亦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說。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玉石之國”的美名,古人視玉如寶,作為珍飾佩用。古人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認為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因此玉石不僅作為玉鎖、玉板指、手鐲、腳鐲、掛鏈、鼻煙壺以及擺飾、裝飾之用,還用來養生健體。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有魏晉南北朝食玉成風,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等事件。現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鋅、鎂、銅、硒、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有助於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助於蓄元氣,養精神。
古玉
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

鑑定玉器

一、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中,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物才能觀察鑑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物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物華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物,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物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物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三、氧化鑑定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中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中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華物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中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物,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物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物,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沁色物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物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物中玩之後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華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物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雷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物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不可思議!古玉
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

古玉辨偽誤區

很多談古玉鑑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為主要鑑定方式。根據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以及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至漢的玉器類型學還不完善,我們發現的數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類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談四點鑑定意見充其量,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玉材都很複雜,《山海記》中記載玉的產地有二百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它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物。玉材不可用辨偽依據。
有些資料很強調這一點,其實原始藝術出自於民間,歷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還不算太難。物中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的藝術品特別難仿,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很多人一眼望見形制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偽品”。其實,不是形制超越時代局限所為的風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物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類型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再重複一句:“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掘,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風格玉器作品,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早被作偽者掌握。
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做。不要忘記,在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里,我們只由政府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完整墓葬。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華器紋飾並不複雜,都比較容物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當前以“紋飾”不能做辨偽依據。古玉
古玉鑑定及誤區
古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