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話

古浪方言屬北方方言區的西北次方言區,秦隴語群的蘭銀官話,天古音系,具有語調柔和、語速緩慢、辭彙豐富、質樸敦厚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浪話
  • 語調:柔和
  • 語速:緩慢
  • 辭彙:豐富
簡介,語法,特點,破譯古浪方言,祈使句,代詞,稱謂,俗語,歇後語,特指辭彙,鄰里關係,婚嫁,喪葬,困境,

簡介

常言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作為區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古浪方言,也有其鮮明的特點和規律。在漫長的歷史變革進程中,經過民族演變、移民實邊以及周邊語種的無數次沖刷與洗禮,逐漸演變穩固,最終形成一個特定的語群區。

語法

在語法方面,古浪方言與國語差異不大,但在聲韻方面,仍有其顯著的特點。聲母方面,古浪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聲,如本來聲母為c、s、x、q、j,在古浪方言中有時就會變成ch、sh、h、k、g,如廁所—“徹碩”、顏色—顏“射”、杏子—“橫”子、腔子—“康”子、街道—“改”道等。韻母方面,凡國語中韻母ei,同b、h、m、n、g幾個聲母相拼的音,在古浪方言中就會變化為其他讀音,如北方—“播”方、黑色—“褐”色、每天—“明”天、給—“夾”等。還有許多沒有規律可尋的變化,如把國語中的“白”讀作“薄”、“那”讀作“乃”、“啥”讀作“灑”、“被子”讀作“篦子”、“這”讀作“志”等等。由於對同一個字元有不同的讀音,有時會鬧出一些尷尬的場面,比如到商店買東西,用古浪方言說“同志,買一件白毛衣!”營業員會毫不猶豫地從櫃檯中拿出一件很薄的毛衣,令你啼笑皆非!還有些字的讀音,在方言中隨著情緒變化有所不同,比如午飯熟了,孩子喚爸爸:“爸,吃飯了(liao)!”,很客氣。如果換了爸爸,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貪玩不吃飯,便生氣地喊:“你到底吃(zhi)不吃?你看飯都冰掉了!”用古浪話表示懷疑時,古浪人在句首會加一個字“乾”,比如表達”應該不是你做的吧?”用古浪話說“乾不是你做的吧?”。
古浪縣

特點

古浪方言最大的特點是辭彙相當豐富,仔細歸納起來,常用的方言辭彙大約有1000多條。從構詞上看有合成式、重疊式、比喻式、詞綴式等等,有些方言辭彙非常形象,極有意思,如天門梁(天門蓋)、鼻疙瘩(鼻子)、呼嚕爺(雷)、犟絆筋(死板人)、光棍(單身漢或賭徒)、挖笨子(長相難看前額突出的人)等;尤其是那些用比喻手法構成的詞,表現力極強,如石娃子(鵝卵石)、條擔(連襟)、辣角子(辣椒)、搓魚子(一種麵食)、頂皮褲(替罪)等;還有一些辭彙,其語序正好同國語語序相反,表達的意思卻相同,如言傳、利麻、菜蔬、籽種、面情等;重疊式的辭彙就很有意思了,如形容詞紅丟丟、胖乎乎、尕几几、綠茵茵、慢騰騰等,名詞襠襠褲、把把糖、酒盅盅、尕手手等;詞綴式的辭彙很有規律,常用的詞綴有鬼、日、蟲、貨、胎、猴、賊、漎,用他們作前、中、後綴,便形成許多惟妙惟肖的方言詞語,如精靈鬼、糊塗鬼、討厭鬼、日鬼、日弄、日眼(討厭)日顧(理睬)、便宜蟲、瞌睡蟲、破爛貨、次貨、懦夫胎子、囊漎(song)胎、尿床胎、尖嘴猴(愛挑食的人)、賭博賊、精賊、瞎漎、壞漎、雜爸漎等等。當然,最常用的還屬於“子”尾和“兒”尾,如高帽子、張點子、洋昏子、二桿子、神昏子、石子兒、卵子兒、槍子兒、雞兒、猴兒等。子尾和兒尾在古浪方言中略有輕蔑的意思。

破譯古浪方言

祈使句

有些方言辭彙專門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要求、示意別人做某事。如“搔!”是喝令讓不受歡迎的人馬上滾開的意思;“站了(liao)!”表示要求別人暫時等一等;當地有個笑話就是針對這種辭彙的,說古浪、民勤、天祝三縣的民兵共同參加訓練,隊伍正在行進過程中,指揮員突然用方言發令:“站了(立定)!”,佇列中馬上出現三種不同反應,古浪人筆直的站下,民勤人急忙臥倒(“展了”有打爬下的意思),天祝人慌忙跑遠了(快跑)。笑話雖然有些滑稽,卻說明各地方言有其不同特點。 古浪方言辭彙中,要數表述時令的詞較為複雜。國語中的前年、去年,在古浪話中為前年個、年時個,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後天……在古浪話中為前日個、夜了個、今個、明個、後個、外後個、老外後個等。特指某一時段的辭彙還有許多,如半夜外夕(夜晚)、將頭裡(剛才)、現如今(當前)、那忽子(那時)、改午日(他日)、見天(每天)、夙日夙常(平日)、清早生(早晨)、飯罷(上午)、黑了(夜晚)、後晌(下午)等等。

代詞

古浪方言中的有些人稱代詞和疑問代詞也特別。在人稱代詞中,除了你、我、他之外,還多出了一個“那”,“那們”,代表第三人稱中的他(她)、他(她)們、人家的意思。比如老師問同學們:“李小洋同學今天怎么沒來?”,有同學回答說:“那到那的姑媽家當客去了!” “那”有輕蔑之意思,針對尊長、領導、老師不用“那”。在臨近涼州區的雙塔、泗水一帶,將“那”改為“價”,意義相同。還有一些疑問代詞“多忽子”、“哪嗒”、“咋去哩”,表示何時、何地、何事。比如有兩個人在路上打招呼,年輕一點的說:“張家爸,你咋去哩?”上了年紀的回答:“將吃罷晌午,去自留地里轉一轉!”年輕人又問:“你們的自留地在哪嗒哩?”倘若所說的地方並不遠,就會回答:“在那……個嗒嗒哩!”,又問:“那你多忽子回來哩?”答:“一忽忽(一會兒)就來了!”。倘若你是一個不了解古浪方言的外地人,面對這習以為常的一問一答式對白,一定會感到很彆扭,就像是在聽神話!

稱謂

從相互之間的稱謂中,也可看出古浪人民風淳樸、憨厚實在的風采。古浪話中將父母稱爹爹(爸爸)、媽媽;祖父母稱爺爺、奶奶;曾祖父母稱太爺、太太;高祖父母稱祖太爺、祖太太;諸伯叔父母按排行稱叔伯為大大、二爹、三爹……尕爹、尕爹爹;伯母嬸娘為大媽、二媽、三媽……尕媽;遠房諸伯叔父母按排行稱×爸、×嬸;諸姑母及其丈夫冠姓稱×姑爹、×姑媽,未出閣者只稱姑媽或稱娘娘;母之兄弟及妻稱舅舅、舅母,也冠以排行稱×舅舅、×舅母;母之姐妹及其丈夫也稱姑爹、姑媽,如同父之姐妹。爺爺的姐妹及外公的姐妹統冠姓稱×姑爺爺,×姑奶奶;奶奶的兄弟及妻子冠以排行稱×舅爺爺、×舅奶奶;岳父母面稱大大,大媽,背稱外父、外母;岳父的兄弟及其妻子面稱按排行為×爹、×媽,背稱×外父、×外母;岳父岳母的姐妹及其丈夫統冠姓稱×姑爹、×姑媽;父母及岳父母的姑表、姨表兄弟統冠姓稱×爸、其妻稱×嬸;無特定稱謂的長一輩親戚,如哥弟的岳父母、姐妹的公婆,一律冠姓稱×家大、×家大媽,大靖片及南部山區統稱姨夫、姨娘;兒子的岳父母,女兒的公婆,侄兒的岳父母、侄女的公婆,以及其它侄輩的岳父母,侄女輩的公婆統統互稱親家;兒子、女兒的乾爹、乾媽,乾兒干女的父母也稱親家;子女稱後父為大大,後母為媽媽。熟識的相鄰之間相互稱謂,必須帶姓,如張家爸、王家嬸、李三嫂、趙哥、趙嫂等等。
妻子的兄弟面稱哥、弟,統稱舅佬;妻的姐妹面稱姐姐、姑娘,背稱大姨、小姨;妻的姐夫、妹夫面稱姐夫、姑爺,背稱“挑擔”。 丈夫的父母面稱爹爹、媽媽,背稱公公、婆婆;丈夫的兄弟面稱哥、弟,背稱阿伯子、小叔子;哥的妻及同輩份年長者之妻一律稱嫂子,兄弟的妻子背稱弟妻;丈夫的姐妹面稱姐姐、姑娘,背稱大姑子、小姑子。

俗語

許多俗語、慣用詞極富表現力,尤其形容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時候,簡直能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有時甚至連國語都無法相比。比如形容一家人很窮,古浪方言中可根據窮的程度不同,一步步深化:“窮得叮噹響”、“窮得鬼拔毛”、更進一步就會說“窮得一羊皮撈不出個草花子”;勸兩家化解矛盾,說“有捂爛的柴草哩,沒有捂爛的事情”、“斗大的麥子也磨眼裡下”;勸人莫說絕話是“不走的路走三走,不用的人用三用”;說這個人得寸進尺為“蹬住鼻子上臉哩”,罵別人愛管閒事為“豬槽里沒食,把狗給急得汪汪叫”;說分工不明為“三家四靠,倒了鍋灶”;形容人好事連連,說“風往古堆上刮”;說人禍事較多為“瘸腿上拿的棍敲哩”;說一個人很忙為“忙得溝子裡插蠟哩”……用那些慣用詞形容一件事更是形象逼真、入木三分,如稱諷刺挖苦別人為“上淌掛水”;打小報告為“點眼藥”;心貪為“雁過拔毛”;愛占小便宜且太貪為“針尖上削鐵”;不孝子為“無義種”;欺負人叫“要欺頭”;給別人戴高帽子為“槓棒”;拿好話哄弄人為“罐米湯”;挑撥離間為“夾麻紙”;誘導別人上當受騙為“冰溝里哨狼”;拚命為“撒死派命”;忐忑不安為“後心裡砸岌岌”等等。
有些俗語頗有成語色彩,如八不離譜、破死爛花、比聲浪桑、夢而不著、狼牙虎爪、拿文作魯、扁把圓揣、麻哩苦楚、沒生揚發、沒滋隔味、倒里墮落、撓腸挖肚、白眼無故、狼多肉少、冷灰死灶、苦楚麻鬧、二佯麻達、賊眉花眼等等。還有些熟語,被人們經常當作口頭禪,古浪人又稱為“溜淌”,比如說什麼東西香,為“雞兒骨頭羊腦髓,亮半夜的瞌睡小姨子的嘴“;說那些行為最令人討厭,為“來人打兒子,上炕卷蓆子,吃飯擤鼻子,吃罷舔碟子”;還有如“人情不是債,便把鍋兒賣”、“天上下紗帽,還得把頭伸咔”、“生財發福的睡不著,倒灶木囊的瞌睡多”“懶漢不出門,出門天不晴”等等,從這些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的鄉土俗語中,不難看出先民們深厚的生活底蘊和他們無處不在的幽默和睿智。

歇後語

歇後語是古浪方言中的一個亮點,許多歇後語詼諧有趣、意味悠長,用在日常對話及文章中,頓然會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如棺材頭上放屁——給死人漲氣;鷹雀不要笑老鴉——都是一雙黑爪爪;麻桿子打狼——一家怕一家;屎爬牛哭媽媽——兩眼墨黑;死娃娃繞手——活出人了;餓老鷹抓驢——謀大事等,從這些歇後語中,處處透露著人們的聰明才智和活潑樂觀的人生態度。

特指辭彙

鄰里關係

古浪自古民風淳樸,鄉鄰之間和睦相處,有“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之說。鄰里鄉黨之間,因親戚關係,也有既定輩份。如無任何瓜葛,一般按年齡約定輩份關係,依次冠以姓氏稱×爺、×奶奶、×爸、×嬸嬸、×哥、×嫂。同輩老年也互稱×爺、×奶奶。
如遇紅白大事,必聘請東家,並在東家裡選出大東,主持全盤事務,其餘東家各分派一定事務,各盡其責。東家們要從紅白大事之初,一直負責到底。一般都能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善始善終。如逢建房、安莊門之類喜事,鄰居也要前來賀喜,主人則設宴款待。如遭遇不幸或生大病,鄰里大多前來探視。逢喪事具齋禮憑弔叫“奠紙”,逢婚娶具禮相賀叫“恭喜”,出嫁女兒具禮做客叫“添箱”,鄰居或親友家生了孩子買禮品去看望叫“送奶”。若有親友鄰居來訪,首先要把客人請進屋,然後讓坐倒茶,端上饅頭。送客必送到門外,並相互道別。如果客人來時不迎,去時不送,則是對客人怠慢,是一種失禮行為。

婚嫁

成婚最初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去說媒,也有女方請媒人的,但極為少見。定婚時男方到女方家,互相探看,並互贈禮物,叫“對相”。定婚時男方由媒人及親友陪同到女方家,去時要帶20個紅心黃皮饅頭,饅頭要點上雙點花;帶一塊背面染紅的豬肉,叫“方子”;還要帶禮金、衣料、衣服、首飾、手飾、菸酒等。回去時,女方則回贈米麵,取意為男方“添米添面”,還要回贈兩個發麵團,取“發家致富”之意。
女子出嫁時,要貼紅紙對聯,宴請親朋鄰居,親朋則具禮赴宴。姑娘出嫁要擺宴席招待親朋,還要由女方的親戚陪送到男方家,陪送客人叫“西客”。“西客”多少無定,古浪片最多兩席,也就是16個人,全是女方至親。大靖片西客可多至幾十人。古浪片、山區片西客要晚上留宿,第二天招待後方可送客,大靖片、土門片西客必當日送回。

喪葬

有人去世,親友鄰裡間互稱之為“躺下(ha)了(liao)”,亡人在咽氣前先要穿好“老衣”,落氣後將亡人抬到地下,體位仰臥,頭外足里。亡人手足要用紅棉線絆住。在亡人頭前放個小桌,點上油燈,叫“小殮”。“小殮”之後,子女們便到門外點“黃昏紙”,以後每天早晚都要點一次紙。小殮之後,要獻上滿滿一碗小米乾飯,小桌前放一個盆子,用來奠酒、奠飯、燒紙,稱“涼漿盆子”。
親人去世,子女及晚輩親屬都要戴孝。子女、兒媳及孫子輩一般要穿孝服。喪服孝帽均用白布製做。親友鄰居一般要帶事先在家準備好的黃皮饅頭(稱為“盤”)敬獻,並且在靈前祭拜,燒紙。在治喪期間要請陰陽念經,請師傅作祭文,對亡人進行祭奠。在超度亡靈的同時,要為亡人做一些“紙活”(紙幡、紙人、紙馬、金銀斗、金銀山之類),可多可少無定數。一般道場由招亡、撒燈、跑橋、十獻報恩、拜懺、放施、遷靈、掩棺、點主、啟靈、發夯、繞棺等儀式組成。殯喪完畢要招待親友鄰居。

困境

儘管,隨著國語的進一步推廣套用,古浪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樣,正在遭受被一步步弱化的命運,但是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仍然有必要對我們自己的鄉音進行認真整理。研究和探索古浪方言特點,不斷尋找它與國語的差距,發掘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