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紙,又稱土紙、火紙、紙媒,主要作衛生紙和加工冥鏹(銀寶等)、炮竹、紙條以及建築用的灰筋(紙筋灰)等。土紙的生產,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有充足的水力資源,用水流衝擊作動力,推動水車帶動水碓。其次必須有豐富的竹子或芒草作造土紙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法草紙
- 別名:土紙、火紙
- 用處:衛生紙和加工冥鏹
- 創立地點:陽江市陽西縣新圩鎮
發展歷史,工藝,
發展歷史
陽江市陽西縣新圩鎮的東水山,北部靠鵝凰嶂,西南接望夫山,有仙人潭等5條瀑布,水力資源充足,沿東水河兩岸有30多個用水車帶動水碓的地方,同時有2萬多畝生長茂密的竹林,造紙原料豐富。東水古法造土紙歷史悠久的村莊有很多。
陽春市境內山多林密,竹子茂盛。水力資源充足,河口鎮的上雙、下雙村和圭崗鎮的圭崗等山區,都是生產土紙的地方。
陽江縣古法造土紙的紙漿槽,在明末清初時較少,清末到民國初期時則有130多條,民國38年只有30條,年產土紙僅100噸。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鼓勵恢復土紙生產,並由供銷社經營。1964年,陽江縣的土紙產量達1248噸,1986年因土紙需求量減少,全縣土紙產量減為420噸。陽春縣在1953年,全縣僅生產土紙40噸,1978年增加到631.45噸,1987年全縣有230戶農民從事古法造土紙,年產土紙2386噸,後來,產量逐年減少。陽江市土紙產量減少的主要因素,是由於科技進步,土紙被機制衛生紙所替代。
工藝
陽江市古法造土紙的地區,在傳承和演繹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精簡和總結經驗,代代相傳。各地的工序大同小異,各有各的特色。綜合各地的古法造土紙的工序,主要有9道:
1、拍竹。先把砍回來的竹子截成80厘料左右的長度,每次抓3—5支竹子放在石板或石砧上,用鐵錘把竹節竹身砸爆,然後集攏,一小把一小把捆綁。
2、醃竹。先在河岸邊挖好浸池,把已砸好的小把竹子放在浸池內,疊好一層竹把撒上一層生石灰,層層如此。最後一層竹把的上面,用大石塊壓實,然後放水進池,讓生石灰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借反應產生的高溫軟化竹子的纖維。醃竹時間約4—6個月。
3、曬竹。把醃製好的竹把撈上來,放在陽光充足的空曠地上曬10—15天,再放進清水池裡浸泡1個月左右,除去石灰雜質,撈起曬乾。
4、舂竹。把曬乾的竹把,斬成8—10厘米左右的小段,放進水流衝擊推動水車而帶動的水碓里,反覆舂碎、舂爛,使竹纖維碎斷和壓潰至鬆軟如棉。
5、拌漿。把舂好的原料放在造紙作坊的攪拌池(也稱紙漿槽)中,配適量的水,人工用竹桿多次攪拌,使竹纖維吸水膨脹變得柔軟,成為糊狀紙漿。
6、簾紙(又稱撈紙或抄紙)。即是用一件由極細的竹絲編成的長方形工具,稱“紙簾”。近代有用塑膠製成的紙簾。操作者用紙簾放在紙漿池裡輕輕一盪,即時抄起紙簾,濾掉水分,簾面上則剩下薄薄的紙漿膜,再把紙簾上的紙漿膜放下案板上,這就是一張抄紙坯。操作者如此連續把所抄的紙漿坯疊到一定的高度。這道工序技術含量高,必須由技術熟練的人做。
7、榨紙。抄紙坯疊到一定的高度後,用土製的木壓榨機加壓擠壓掉紙坯的水分,讓其自然晾一段時間稍乾。
8、松紙。把壓榨水分後粘連在一起的大疊紙坯,進行分頁,稱松紙。操作者右手用一柄特製的木條敲打切撥紙坯,左手隨著不斷翻弄,紙張便鬆散呈一頁頁。這道工序也要技術熟練的人做,如這道工序失誤多,會造成紙張破損而成廢品。
9、曬紙。將已鬆開的紙幾片幾片地排放到空曠地上曬,或搭在屋檐下的竹竿上晾曬。最後把乾透的土紙收攏,經人工疊壓成件,每件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