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縣八景
梅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光旖旎多姿,故古代文人墨客游遍嘉山梅水、飽覽名山勝水之餘,就其中的佼佼者評選出八景。他們是:鱷骨龍潭、錦江春色、陰那古柏、東岩石鼓、西岩晨鐘、金山雄鎮、鐵漢遺風、花洲遠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梅縣八景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10:00-18:00
- 著名景點:鱷骨龍潭
一.鱷骨龍潭:梅江流至近丙村的河道較狹窄,水深流急,據說唐宋時曾有鱷魚出沒此處。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貶潮州時,船至此觸礁艙壞,船上寶玩古籍盡沉水中,他令水手下河取之,結果見水中鱷魚極多不敢近,稱有鱷魚窟宅;又有說是宋代潮州通判陳堯佐網殺鱷魚後,投骨於此而得名。古人在此河道峭壁上鑿有“鱷骨潭”三字以警示舟船及行人。此處山勢陡峭險惡,岸上的參天樹木與峭立的山壁倒映在清波碧水中,煞是壯觀迷人。
二.錦江春色:從梅城登舟順流而下約五十華里,有個傍河岸而建的圩鎮——丙村圩。圩鎮上下的河段古稱錦江。古時此處水深河寬,在主要靠水路運輸的年代,舟楫繁忙。每當春潮水漲,江濤奔涌,船筏如穿梭(古代未架橋,錦江橋是1948年才建好的)。故春水潮漲之時,江面晨霧如薄紗迷濛,兩岸綹綹竹叢搖曳相映,河面上波光瀲灩閃熠,這山峰巒逶迤聳翠,風光絢麗,景色宜人。
三.陰那古柏:離梅城90華里的雁洋鎮內,有座秀甲潮梅、海拔1297米的陰那山。山麓有一座由高僧潘了拳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的聖壽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後更名靈光寺。寺門前草坪上有靈光寺“二絕”之一的“生死柏”。兩株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約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枯死而不腐不朽,一榮一枯,並相矗立,同為潘了拳手植,樹齡達1100多年,枯死者至今亦有300多年。
四.東岩石鼓:在今周溪鄉東岩村。據《光緒嘉應州志》載:“大東岩,又名東岩,也叫東安岩,或稱石鼓岩,在州之東五里,山不高峻,岩曠而平,山僧依岩構屋,境況幽雅,岩左稍曲,有石鼓以石擊之,蓬蓬有聲。”岩洞內設的佛堂大殿,深約15米,寬約25米,高約6米。岩額上“石釜靈響”四字為宋代在此讀書的藍奎(蕉嶺藍坊人,宋代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曾輔佐司馬光“元佑之治”)所題。
五.西岩晨鐘:在今華僑中學(教溪口)後山之南麓,原有一天然岩洞。據故老相傳,宋代“兄弟同科三進士,公孫四世三鄉賢”的古成之氏族學子聚讀於此。依岩洞而建的寺廟,內有鐘鼓樓,樓上懸吊一座巨鐘。每天黎明早課僧人誦經之時,敲響巨鐘,鐘聲洪亮悠揚,在山嶂谷內迴蕩,悅耳動聽,其聲波擴散至梅城西郊及教子崗一帶,餘音裊裊,為人們增添了怡然輕鬆之享受。惜此鐘已失。
六.金山雄鎮:現稱金山頂,在梅江區政府後面。古城牆未拆時,女牆(呈凹凸形的短牆)跨其上。此處為古代梅城內地勢最高的小山。州府依北山麓向南坡地而建。山頂有始建於宋代的士賢亭,登斯亭可俯瞰全城;憑欄遠眺,遠近景物,歷歷在目;但見低矮平房鱗次櫛比,城內行人熙來攘往。山腰昔有一座觀音堂,上世紀三十年代已拆而建圖書館(現為博物館)。據傳,梅城地形似龜狀,金山為龜背神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