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傳說,建築結構,歷史評價,
歷史傳說
相傳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發動過一次大規模戰爭,使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事後感到戰爭殺戮太重,受沙門感化,皈依佛教,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4000座舍利塔(一名阿育王塔)。“舍利”是梵語,意為“身骨”,相傳釋迦牟尼死後火化,骨灰成為各色晶瑩的珠子,佛家稱為“舍利子”。信佛之人將此奉為靈物,當時有八國國王分取釋迦牟尼舍利子建塔供奉。其後,凡供佛之處都建塔,於是塔的數量逐漸增多。據清初傅山先生《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記》載,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系中國19大舍利塔之一,與北京北海瓊華島白塔,阜成門內妙應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縣果園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結構大體相同。另據現代作家王進所著《三晉之旅隨筆》一書介紹,惠明寺舍利塔與西安法華寺塔齊名,與代縣阿育王塔、洪洞廣勝寺塔、永濟鶯鶯塔、榆社縣塔並稱“山西佛祖真身五塔”。
建築結構
阿育王塔(惠明寺舍利塔)高25米,為寶瓶形壯,下有塔斯社基二層,塔基上為磚砌須彌座,座上為圓開塔肚,再上為13層相輪組成的塔脖,象徵十三天,再上為木質大華蓋,周懸鐵鈴,華蓋上為琉璃瓦塔頂。
現存之阿育王塔,為明初重建之塔。據《元一統志》記載,北宋太平興國年晉陽城毀,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時傾圯。其後該處顯現靈光,宋真宗命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鹹平二年(999年),塔遭地震雷電毀。鹹平六年(1003年),朝遷遺內侍王守真等率諸州兵1300餘人重建,塔改為磚砌,三年成,塔身累瓮九級,高約52米,皇帝降詔以汾州僧啟為住持,並欽賜金書。此次重修可以從元豐八年(1085年)資政殿學士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呂惠卿《惠明寺舍利塔碑》(現存晉祠博物館)“沼廣堂廬五十有四間”得到證實。元末,惠明寺及塔再遭戰火毀。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有僧德閡化緣募資重修惠明寺,此後明正德、清康熙時都曾修葺,傅山先生撰《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記》都有記載。從民國始,惠明寺逐漸沒落,寺廟盡毀,只有塔存。
歷史評價
曾經輝煌的惠明寺及塔在晉陽古文化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古太原縣五峰聚秀、八洞環晴、清潭寫翠、古塔凌蒼、蒙山曉月、汾水秋波、白龍時雨、臥虎晴崗八景之古塔凌蒼,指的就是惠明寺及舍利塔。明嘉靖年間浙江按察使副使太原晉祠東莊人高汝行曾作詩《古城懷舊》,吟惠明寺舍利塔:
晉陽城郭忌商參,古蹟依然尚可尋。
保障瓜分韓魏趙,彈凡虎噬宋金元。
空壕落日牛羊下,故壘秋風草木深。
前代繁華何處是,惟余古塔倚雲岑。
阿育王塔作為中國19座舍利塔之一,山西省僅存五座,已列為晉源文化旅遊生態區十六景之一受到保護,將與其它景點一起接受世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