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革命戰爭發生於1953年~1959年20世紀50年代,是古巴爆發的反對親美獨裁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
古巴人民從1953年7月武裝起義開始,經過5年多的武裝鬥爭,於1959年1月取得勝利,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個擺脫帝國主義統治的社會主義國家。
基本介紹
- 名稱:古巴革命戰爭
- 地點:古巴
- 時間:1953年7月26日–1959年1月1日(5年5月6天)
- 參戰方:巴蒂斯塔政府軍,起義軍
- 結果:起義軍勝利,巴蒂斯塔政權被推翻
- 傷亡情況:5000人死亡
- 主要指揮官:巴蒂斯塔,卡斯楚
起因,經過,背景,初遇挫折,革命轉折,革命勝利,評析,評價,經驗教訓,戰爭中的華人,
起因
古巴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北距美國佛羅里達州僅90海里,1492年古巴被哥倫布所發現,此後,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人民為反對殖民統治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9世紀,古巴人民為爭取獨立和解放,進行了第1次獨立戰爭(1868年~1878年)和第2次獨立戰爭(1895年~1898年)。美國早有吞併古巴的企圖,一向把古巴看作是北美大陸的“天然附屬品”和一個遲早會落入美國懷抱的“熟果”。美國國務卿阿丹姆斯說:“古巴在墨西哥灣和安得列斯海所處的險要位置,當地民風淳樸,它位於我國南海岸和聖多明各島的中間,寬廣的哈瓦那避風港與我國缺少良港的漫長海岸線遙遙相對,它的生產和消費的特點為雙方互利的貿易提供了基礎,所有這一切集中起來,就使古巴對我們民族利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任何其它外國領土都不能與它相比;而我們同它的關係,差不多與我聯邦各州之間的關係一樣。”美國曾想以1億美元的代價購買古巴,但被西班牙政府拒絕。
19世紀後期,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逐步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美國資本控制了古巴的製糖、菸草、造船等工業部門。為了維護在古巴的經濟利益,美國在古巴第2次獨立戰爭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刻,以“援助”古巴獨立為名,進行武裝干涉。
經過
背景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再次奪取政權。巴蒂斯塔曾在1933年發動政變,以陸軍參謀長身分控制和操縱政府,1940年出任總統,後在1944年的大選中失敗下台。此次上台後,當年即解散議會,廢除1940年以來帶有資產階級進步性質的憲法,制定了“憲法條例”和反勞工法。次年,宣布古巴人民社會黨為“非法”。1954年,又宣布禁止罷工和民眾集會。在其上台後的短短几年內,古巴就有數萬人被殺或遭監禁、流放,10萬多人流亡他國,上百萬人失業。與此同時,美國資本近一步控制了古巴經濟,古美還簽署了《軍事互助條約》,據此,美國在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的軍警直接參與了鎮壓古巴人民革命的行動。
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激化了古巴國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1953年7月26日,菲德爾·卡斯楚率領一批革命者(165人)攻打聖地亞哥德古巴市郊蒙卡達兵營,以便奪取武器武裝人民,開展廣泛的解放運動。此舉未能成功,許多革命者犧牲。菲德爾·卡斯楚等倖存者被捕入獄。同一時間發動的對巴亞莫城兵營的進攻也告失敗。攻打兵營成為反對獨裁,爭取恢復被巴蒂斯塔廢除的憲法武裝鬥爭的開端,鼓舞了古巴勞動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壟斷組織和地主、資本家的革命鬥爭。國內出現了名為“7·26運動”的新的有組織的政治運動,提出了進行武裝鬥爭反對暴政的問題。菲德爾·卡斯楚被捕後,被判以15年徒刑。在聖地亞哥一個法院受審時,卡斯楚以律師身分,獲準進行答辯。他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發表了《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的著名演說。該演說後來成為武裝鬥爭的政治綱領。
初遇挫折
1956年11月25日晚,菲德爾·卡斯楚率領有82名成員的古巴革命隊伍,乘坐“格拉瑪”號遊艇,離開墨西哥的圖斯潘河口,向古巴進發。他們計畫在11月30日抵達時,國內24歲的革命者派斯在聖地亞哥發動一連串游擊戰,予以配合。到了那一天,派斯依照計畫很快控制了聖地亞哥。但由於海上波濤洶湧,卡斯楚的隊伍直到12月2日才到達古巴奧連特省。卡斯楚的革命遠征隊伍一上岸,就遭到巴蒂斯塔軍隊的圍剿。經過3天血戰,只有12人突出重圍,進入馬埃斯特臘山區,其中包括菲德爾·卡斯楚本人、他的弟弟勞爾·卡斯楚和格瓦拉。他們在馬埃斯特臘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1957年1月,起義軍夜襲普拉塔兵營,殲敵12人,首戰告捷。同年5月,菲德爾·卡斯楚部隊進攻烏貝羅,殲敵53人。此後,起義軍明確宣布要推翻巴蒂斯塔反動統治,建立人民革命政權,並提出進行土地改革,釋放政治犯,恢復公民的政治權利等口號,贏得各階層人民的廣泛支持,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馬埃斯特臘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對全國反抗巴蒂斯塔獨裁統治有著重大的影響。1957年3月13日,哈瓦那大學學生聯合會主席安東尼奧·埃切維里亞率領一部分愛國青年攻打巴蒂斯塔總統府。雖然這次要打倒獨裁統治的行動失敗了,但卻推動了民眾鬥爭的積極開展,大學生運動自此得名為“3·13革命指導委員會”,進行武裝鬥爭。4月9日,哈瓦那工人舉行了總罷工。1957年9月5日,爆發了西恩富戈斯市人民起義。革命者和起義水兵占領卡約洛科海軍司令部,控制了全市,並把武器發給人民。巴蒂斯塔軍隊前去殘酷地鎮壓了西恩富戈斯起義。
在反對巴蒂斯塔暴政的鬥爭中,馬埃斯特臘山區成為聯合一切反政府力量的中心。古巴建立了以菲德爾·卡斯楚總司令領導的“7·26運動”為中心的,包括人民社會黨、“3·13革命指導委員會”及其他政黨派別都積極參加的民族民主反帝陣線。菲德爾·卡斯楚於1957年7月12日宣布的《土改宣言》和1958年10月10日宣布的《農民土地權》第三號法令,對於動員民眾革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這些檔案,解放區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革命的社會基礎擴大了。農民、工人、大學生等紛紛參加起義隊伍。1957年底至1958年初,游擊隊發展到2000多人,菲德爾·卡斯楚把游擊隊改編為起義軍。
為了解放全國,起義軍積極作戰。1958年初,勞爾·卡斯楚帶領50名戰士通過敵占區,從馬埃斯特臘山區轉移到克里斯塔爾山區,在那裡開闢了“弗蘭克·派斯第二東方戰線”。不久,奧連特省北部馬亞里至巴臘夸一帶即為起義軍所控制。同時,在胡安·阿爾梅達指揮下開闢了“聖地亞哥德古巴第三戰線”。人民社會黨領導的游擊隊在拉斯維利亞斯省北部活動。“3·13革命指導委員會”的一個武裝小組於1958年2月在努埃維塔斯地區登入,經過5天行軍到達埃斯坎布賴山區,在那裡開展游擊活動。到1958年上半年,起義軍活動在奧連特省的大部地區。其他幾個省區內也爆發了武裝起義。
1958年5月,巴蒂斯塔在鎮壓四月罷工和哈瓦那等城市的武裝起義後.開始大肆鼓吹對馬埃斯特臘山區的“總進攻”。此時,游擊隊主要基地僅有300餘人防守,只裝備有步槍和衝鋒鎗。巴蒂斯塔政府出動1萬多人的軍隊,配備有飛機、坦克和大炮,圍剿馬埃斯特臘山區革命根據地。駐關塔那摩基地的美國軍隊也提供飛機對起義軍基地進行轟炸。起義軍面對優勢的敵軍,與之展開了艱苦的游擊戰。他們在山村基地實施巧妙機動,充分利用山區險峻的地理條件,疲憊和襲擊敵軍。政府軍官兵不願為巴蒂斯塔賣命,士氣低落。起義軍對俘虜的政府軍人員進行教育,然後遣送回去,這些被俘官兵回到巴蒂斯塔軍隊後進行鼓動,數星期之內官兵紛紛開小差。起義軍在當地民眾的支援下,給進攻的敵軍一系列打擊。7月底,在聖多明各的3天戰鬥中,得到增援的起義軍殲滅了政府軍最強大的一股敵軍後,轉入反攻。經過1個多月的戰鬥,起義軍殲滅政府軍隊1000多人,並肅清了馬埃斯特臘地區的政府軍,巴蒂斯塔發動的“總進攻”以失敗告終。
革命轉折
1958年下半年,古巴革命戰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8月底,起義軍的兩個縱隊在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少校和少校指揮下開出馬埃斯特臘山區,穿越奧連特省和卡馬圭省南部沼澤地,在古巴西部地區展開進攻。在拉斯維利亞斯省,根據已達成的政治協定加入進攻的革命軍隊有“3·13革命指導委員會”、人民社會黨和其他反美反獨裁團體的武裝部隊。這就使該地區的力量聯合起來並加速了軍事行動的進程。從巴蒂斯塔軍隊占領下解放了重要城鎮福緬托,這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起義軍進而控制了大片領土。t958年12月29日,起義軍開始攻打省會聖克拉拉。守城的政府軍近3000人,裝備有自動武器和大量彈藥,並得到20餘輛坦克、1列裝甲列車和航空兵的支援。進攻該城的起義軍約400人,裝備自動和半自動步兵武器。儘管政府軍占有優勢,起義指揮部仍決定攻打聖克拉拉。為防止政府軍從東部地區調兵增援,特別是機械化分隊的增援,格瓦拉在進攻前夕下令炸毀法爾孔城附近的橋樑。起義軍在居民的支援下,在攻打聖克拉拉的激烈戰鬥的第1天就獲得重大戰果。他們繳獲了滿載武器彈藥的政府軍裝甲列車。1959年1月1日,“列昂西奧·維達爾”兵營最後一批守軍繳械投降。同一天,菲德爾·卡斯楚和勞爾·卡斯楚指揮的起義軍占領了東部省會聖地亞哥。在這前一天,獨裁者巴蒂斯塔慌忙逃往國外。地方反動勢力和美國大使館企圖將革命引向歧途,扶植其代理人取代巴蒂斯塔。但是,起義軍指揮部和人民社會黨號召總罷工,挫敗了這一陰謀。1月2日,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和格瓦拉指揮的起義軍開進首都哈瓦那,政府軍投降,人民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
革命勝利
1959年1月3日,在聖地亞哥成立臨時革命政府,由自由資產階級的代表烏魯亞蒂任臨時總統,卡斯楚任武裝部隊司令。這個政府不批准革命者擬制的法律。2月,革命力量迫使這個政府辭職,由菲德爾·卡斯楚擔任革命政府總理,由多爾蒂科斯任總統。革命政府主要是以菲德爾·卡斯楚為首的“7·26運動”所領導的革命力量為中心的政權,包括不同傾向的反對巴蒂斯塔的各黨派人物。新政權實現了社會和經濟的根本變革,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工業的政綱,宣布美國公司和當地大、中資產階級的財產收歸國有,執行反對帝國主義干涉、維護國家獨立的政策。1961年,菲德爾·卡斯楚宣布古巴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同年,“7·26運動”與人民社會黨、“3·13革命指導委員會”合併為古巴革命統一組織。1965年,革命統一組織改名為古巴共產黨。古巴革命戰爭的勝利,使古巴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評析
評價
古巴革命戰爭,是古巴人民反對親美獨裁政權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這場戰爭,得到了古巴人民的廣泛支持,與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這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革命戰爭經歷了城市起義,失敗後轉入農村進行長期游擊戰爭,再發展到進攻城市奪取政權。革命武裝力量在游擊戰爭中逐步發展,反動政府軍隊雖然與革命武裝力量相比占優勢,但戰鬥力不強。美國對領導古巴革命戰爭的“7·26運動”的性質沒有判斷清楚,認為只是要求恢復1940年資產階級性質憲法的運動,認為美國能控制古巴局勢,以及其他原因,沒有來得及出兵直接干涉,革命武裝力量奪取了政權。
經驗教訓
古巴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主要是;
第一,在革命形勢成熟後,為奪取政權,政治鬥爭要向武裝鬥爭發展。美帝國主義對古巴的長期控制和剝削,與古巴人民處於嚴重的對抗矛盾之中。古巴歷屆政府,勾結美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古巴人民對此深惡痛絕。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戰爭,具有深厚的社會政治基礎。但是在較長時期,革命黨派的鬥爭主要局限在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上,因此,雖然古巴政府在一屆一屆的換,但革命政黨卻並不能取得政權。1953年以後,菲德爾·卡斯楚看到了巴蒂斯塔獨裁統治在政治、經濟、內政和外交方面所造成的廣大人民同外國壟斷集團及其代理人之間的深刻矛盾,在革命條件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勇敢地進行武裝鬥爭,這是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
第二,進行革命戰爭,必須確定正確的路線。這是首先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格瓦拉在其《古巴革命戰爭回憶錄》中說,古巴革命戰爭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在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從這裡出發向城市進攻的路線;另一條是在城市直接起義,直接奪取政權的路線。菲德爾·卡斯楚開始亦在城市發動起義,但失敗後,他選擇了山區,在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後,逐步擴大解放區,最後向城市進攻。古巴革命戰爭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成功的路線。當然,選擇這條路線並不一概排斥城市的起義,在必要時需要在城市發動一連串起義配合山區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特別是在戰略進攻階段,更需要發動城市起義,以占領城市,最後奪取政權。
第三,進行革命戰爭必須建立一支堅強的革命軍隊。游擊戰爭的異常艱苦,要求革命戰士具有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革命精神,能吃苦耐勞,還要有鐵的紀律和善於做民眾工作。格瓦拉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就像世界上所有的軍隊一樣,我們軍隊中的成員也必須尊重上級。他們必須立即服從命令,不管派到哪裡,哪怕吃力也得服從。但是他們在工作中還必須把自己既看成是社會調查人員,又看成是司法工作人員。作為社會調查人員,他們應同人民接觸,以便搞清楚人民中的思潮和情緒,使他們可以向上級組織提出積極的建議;作為司法工作人員,他們有責任批判任何一種在軍隊內外發生的不良作風,盡力加以消滅……我們必須做到這一點:人民民眾——工人、農民、學生、各行各業的人,應當把拿起武器同穿著軍服的人在一定情況下並肩戰鬥看成是一種光榮。”
第四,要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開展政治鬥爭、經濟鬥爭、文化鬥爭與武裝鬥爭相配合。古巴革命戰爭期間,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7·26運動”組織,同人民社會黨、“3·13革命指導委員會”、古巴革命黨、古巴人民黨、民族黨、“古巴工人運動”等反巴蒂斯塔獨裁統治的黨派組織結成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古巴人民社會黨認為,“7·26運動”如果沒有“民眾直接行動和總罷工的支援,是不能獲得勝利的”。因此,它號召並組織工農民眾參加起義軍,動員人民在經濟上給起義軍以支援。人民社會黨的黨員和“3·13革命指導委員會”的成員不少人到馬埃斯特臘山區參加“7·26運動”領導的起義軍。同時,人民社會黨、“3·13革命指導委員會”等組織的游擊隊同“7·26運動”起義軍密切配合行動,給政府軍以沉重地打擊。古巴人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和文化鬥爭,直接配合了武裝鬥爭,特別是最後的總罷工,配合起義軍推翻了獨裁統治。古巴革命戰爭,由於結成廣泛的反獨裁革命統一戰線,並開展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形式的鬥爭,形成了力量巨大的古巴人民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因此能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取得對巴蒂斯塔獨裁統治鬥爭的最後勝利。
戰爭中的華人
據統計,從1847年6月到1874年,古巴有14.1萬名華工,占古巴當時人口的十分之一。古巴人民於1868年至1878年發動第一次獨立戰爭,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高壓統治,但未成功;第二次獨立戰爭是從1895年打到1898年,終靠美國幫忙而推翻了西班牙統治,但古巴亦變相地成為美國政府和資本家的禁臠。 兩次獨立戰爭期間,成千上萬的華人留著辮子投身革命洪流,當時有好幾支部隊全由華人組成。這批由廣東人與客家人組成的華軍很能打,不怕死,古巴獨立戰爭英雄甘札洛·狄格沙達(Gonzalo de Quesada)將軍曾留下千古名言,鐫刻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座公園中:“在古巴獨立戰爭中,沒有一個華人是叛徒,也沒有一個華人當逃兵。”華人部隊中過半數是客家人,他們充分發揮了客家人的“硬頸”本色,把鮮血灑在加勒比海的島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卡斯楚和他的胞弟勞爾以及切·格瓦拉開始打游擊造反,也有不少華人參加,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曼都·趙(Armando Choy)、戈斯達沃·崔(Gustavo Chui)和摩西斯·王(Moises Sio Wong)等三名戰將。
趙氏1934年生於古巴,父親於1918年移民島上,母親是古巴白人。趙氏是古巴革命史上著名的“七二六運動”的元老,也是古巴共產黨創黨人之一。1961年4月美國中情局支持古巴反共流亡人士登入古巴豬灣,在海灘遭痛擊,趙氏圍剿有功,那時他是營長。1976年晉升準將,曾做過大使。
崔氏1938年出生,母親是古巴黑人,家境清寒,十六歲即搞革命,打過豬灣之役,1980年升至準將。他曾率古巴軍隊遠征非洲安哥拉、衣索比亞和莫三比克,擔任過古巴駐安哥拉部隊副參謀長,1988年座車觸雷,一隻腿被炸斷。
王氏1938年出生,參與過“七二六運動”,其父於1895年到古巴,母親為華人,姐夫做過中國國民黨古巴支部書記長,是個富商。王氏讀高中時即加入反政府行動,1957年投身革命,負責成立憲兵部隊。王氏與卡斯楚兄弟和格瓦拉最密切,做過卡斯楚胞弟勞爾的副官,1976年晉升準將,現為中(共)古友好協會會長。
卡斯楚曾當面問王氏:到底有多少華人參加過古巴獨立戰爭和革命戰爭?王說,確實數目也許永遠無法得知,因為許多參戰華人已改用西班牙姓名,但保守估計至少有一萬多華人參加十九世紀的獨立戰爭,參與革命戰爭的可能有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