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塤(福建省廈門市傳統音樂)

古塤(福建省廈門市傳統音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塤,福建省廈門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7年1月11日,“古塤”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塤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項目編號:Ⅱ-5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
  • 保護單位:廈門市思明區古塤演奏技藝傳習中心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古塤,陶土類閉管吹奏樂器,也可稱為塤或陶塤,在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屬土類樂器。迄今發現最早的塤有七千多年的歷史,隋唐後期,因外來音樂文化引入並繁盛,加之當時塤本身的形制簡單,演奏性能不完善,故而逐漸淡出宮廷,流入民間。此後一段時期,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隨著近現代考古發現,塤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復活的古塤”主要盛行於廈門、台灣高雄等地區。
傳承人孫裕德、陳重首先開啟古塤的重建之路。他們根據出土文物仿製了塤的形態,提出塤作為古代樂器的重要觀點和學術論證。趙良山發表論文,出版全球首張古塤專輯,促進了古塤傳統藝術傳承發展。主要代表作品有:1979年國內製成首批九孔塤、十孔塤,1984年發表《我對塤的進一步探索》,1987年出版發行古塤專輯《陶塤新魂》,1991年發表《塤的演奏技巧》。趙亮1996年出版專輯《請到我的花園來》,2002年發表論文《塤的發展與運用》《立秋之美》,2014年出版教程《我愛吹陶笛》等。塤雖然在歷史上因結構簡單、演奏性能較低、不易掌握而失傳,但通過復鳴者改良創新,目前已可以適應不同年齡階層的需求。 古塤的五代傳承人,在古塤的藝術重建、製作、演奏開發、演變及藝術推廣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讓古塤在歷經興衰後又重新回歸於當今藝術舞台和文化教育體系。

傳承保護

古塤研究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樂器製造、文化研究、演奏技法、音視頻開發、教育教學、文化交流等,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理念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