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堆山村

明洪武三年(1370年),劉姓來此定居建村。因建村處有兩山相對,故命村名古對山,後演變為古堆山村。洪武十七年(1384年),王姓從河北省河間府任丘縣大王莊遷來。 古堆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6′。東與求格莊為鄰,西與燕翅山村相連,南與後槐山村相望,北與山水莊接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4公里。 全村有,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46戶,740人。有劉、王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堆山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人口數量:740人
  • 耕地:107.3公頃
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82年用上電網供電。
1989年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9.3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45.1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0公斤,比1978年增長28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8公斤,總產39.5萬公斤。 1990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等。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900.7萬元,其中農業500萬元,林業100萬元,畜牧養殖業300萬元,其它0.7萬元。
第二、三產業1928年,王洪斌開設恆德成纊坊,有織機10張,纊30支,工人60名,1940年停業。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建起了麵粉廠、油坊、商店及建築隊等。2002年,第二產業中的建築業收入200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262萬元,其中運輸業62萬元,商飲業2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7年,本村建起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12人。1978年,成立幼稚園。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2人,其中2人獲得博士學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百公斤,靠糠菜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輛102輛,機車68輛,電話82部,彩電201台,電冰櫃38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住房多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5平方米。建國後,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多數村民住的是磚瓦房,鋁合金門窗,瓷磚或大理石地面。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超過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王平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2年,建立黨支部,王學信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9名。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許多民眾組織。在解放萬第的戰鬥中,本村派出支前民工50人,牲口45頭。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學信、王明山、王經元、王明雲、王高峰、王建明、王建學。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樹雲、王經元、王明雲、王高峰、王建學、王李博、王志義。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