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呂國

古呂國,也稱呂國,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左傳》《史記》等多種史籍中,均有呂國的相關記載,呂國位於今南陽境內。

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華夏族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

《辭海》(歷史分冊):呂,古國名,一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呂國
  • 簡稱:呂國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河南省南陽市西
  • 國家領袖:夏、太岳
  • 主要民族:漢
  • 興亡年代:夏朝初期 至 春秋初期
  • 滅亡原因:為楚國所滅
  • 代表人物:姜尚(呂尚)
地理位置,歷史記載與考證,東呂國,呂氏起源,南陽太公湖,

地理位置

西周時分封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之一。
姜子牙故里姜子牙故里
唐朝地理學權威著作《括地誌》記載:“古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里,呂尚先祖封。”文中描述的位置,經確認是在今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一帶。因此,南陽古呂國姜子牙文化研究籌委會2005年召開的一次“文化研討會”認定,這裡就是古呂國國都所在地,也是姜子牙(即呂尚)的故里。

歷史記載與考證

史書記載
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侯集鎮馬圈王、宋小莊一帶。周朝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中華百家姓中呂姓的發源地。
據《路史·周世國名紀》(宋·羅泌著)載:呂國,“周置,旋亡,為宋邑(為宋國都邑),宋國在今河南豫東商丘一代,。”《左傳·襄公元年》載:“晉伐鄭。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現今豫東開封陳留,)。”《漢書·地理志》載:“呂縣,西漢置,屬楚國。”
《史記》:“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屬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為呂尚也。”
東漢王府的《潛夫論》曰:宛西三十里有呂望。呂望即姜子牙。
酈道元《水經注》、《讀史方紀要》、《元一統志》等史書都有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
宋代的《路史·國名紀》曰:呂(甫),侯爵,伯夷之封,杜預謂在南陽宛西。
唐初《括地誌》載:古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里,呂尚先祖封地。
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通史》圖鑑版曰:“姜尚先人封於呂,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又以呂為氏,故稱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
地方志書記載
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商朝,四岳之後所封之呂,為諸侯國”。原《南陽地區志》曰:“伯夷(姜尚祖先)因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今南陽市西。”《鎮平地名志》: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771年,夏商周三代境內均為呂國地。呂氏沒有外遷的記錄。
姓氏譜牒印證
《中華百家姓秘典·呂氏解密尋蹤》曰:呂氏姓啟炎帝後,南陽之西是源頭。《中國姓氏尋根》一書,介紹呂姓時這樣寫道:古呂國在今南陽市西,春秋初年被楚國所滅。呂人以國名作為姓氏,便是呂氏。周初太公望、姜尚就是呂國人,所以又稱呂尚。此書肯定了姜尚的籍里在南陽之西。
鎮平民間傳說和遺蹟
1.1958年興修鎮平縣青山水庫時,曾挖出了姜子牙故里碑一通。2.1976年在姜營附近的趙河灘上,發現洪水衝出的立耳獸面蹄足西周銅鼎一件,其上有銘文“上作父訂寶彝”,可證這裡是古呂國的遺址。3.老莊附近有姜子牙年輕時的“望氣台”,相傳能望出一月至一年內的旱澇變化和農業收成,無不奇驗。鄉親們稱姜子牙為“姜半仙”,祀於名賢之列。4.鎮平境內有多處姜子牙釣魚的傳說和遺蹟。

東呂國

南陽呂國於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滅亡後,楚王將其遺族的一支東遷至今河南省駐馬店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前528年―前516年),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

呂氏起源

天下呂姓,源出南陽。這句話見載於眾多《呂氏族譜》,多種史料和出土文物也證明,呂姓起源於今天的河南南陽境內的呂國。
呂姓為百家姓之一,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董呂村一帶,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來源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齊太公呂尚。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帝舜時,姜姓後裔伯夷為掌管禮儀的最新秩宗,幫助舜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禹代行天子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伯夷和親族就被舜分封到現河南省南陽附近,組成了一個彊域不過七十里地的候爵國,伯夷是呂國第一代呂候。在夏商周時,呂國都是諸侯國。春秋戰國時代,古呂國和齊國並存了三百餘年,到呂尚的第12世孫齊桓公時,楚文王發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陽鄧國,攻打南陽古申國。申國被楚國滅掉之後,位居申國以西的呂國人,懼怕楚國發兵來攻,一大部人東遷新蔡,建立了新的呂國,史稱東呂國。公元前553年東呂國被蔡景公滅國。公元前391年齊國被田氏所篡失國,齊宣公積一部分子孫流亡他國,就以祖上的封國名作氏。
來源2、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外逃,追隨人員中有個叫魏犨的人,又稱魏武子。重耳回晉國當上國君後,便封魏犨為大夫、魏犨的兒子魏錡在呂、廚兩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為呂錡。呂錡的子孫就以封地為氏,稱呂氏。
來源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與呂同源呂、齊、尚、望四姓同源
《通志·氏族略》記載:“太公望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呂尚輔佐周武王滅商後,他本人被封於齊地建立齊國。齊國逐漸發展壯大,其後裔齊桓公更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蔡國,齊國疆域擴展到山東東部,西到黃河、東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盡屬齊國。
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家族的田和廢掉齊康公自立,同年被周安王冊命為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原本的姜姓呂氏王族成為平民,他們為了紀念曾經的顯赫,便以先祖所立國號“齊”為氏,這便是姜姓齊氏。這支齊姓人,多尊呂尚為得姓始祖。
《元和姓纂》記載,呂尚字子牙,在周朝為官太師,故又稱“太師尚父”,他的後裔中有人以他的名字為氏,稱“尚氏”,史稱“尚氏正宗”,他們也尊呂尚為得姓始祖。
呂尚又稱“太公望”,其後人中也有人以其稱號為氏,稱“望氏”,世代沿用至今,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如今,望姓在河南省主要分布在鄭州市、商丘市、洛陽市等地,在湖北、四川、山東、安徽等地也均有分布。

南陽太公湖

南陽太公湖位於鎮平縣老莊鎮,東距南陽市15公里。這一帶屬上古呂國,相傳是“謀聖”姜子牙(呂尚)故里。太公湖景區面積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4平方公里,山林地面積8平方公里,湖岸曲折蜿蜒溝、灣、湖岔眾多,有八個島、九個水灣。周圍群山環抱、生態環境較好。
南陽太公湖南陽太公湖
太公湖始名陡坡水庫、杏花湖。2008年據史學考證譽名為太公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