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序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文集的“序”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史辨序
  • 作者:顧頡剛
1926年《古史辨》問世,標誌以疑古辨偽為主旨的“古史辨派”(亦稱“疑古派”)正式形成。到1941年《古史辨》共刊行7冊,350篇文章,325萬字。第1冊由顧頡剛編著,並撰一篇長達6萬字的《自序》,“約略做成一部分的自傳”,敘述自己研究古史的起因、方法和堅持某些見解的理由。文中列舉現今學者對他的誘導和影響,如胡適、錢玄同支持他“敢於把違背舊說的種種意見發表出來”;章炳麟使他知道要“用看史書的眼光去認識《六經》,用看哲學家和史學家的眼光去認識孔子”;他推翻古史的動機則是受《孔子改制考》所載“上古茫昧無稽”的啟發,“到這時而更傾心於長素先生的卓識”;而他最得益處是來自羅振玉和王國維的著述。文中又舉出古代導引他走上懷疑古史的人,如:姚際恆作《九經通論》,敢於疑“傳、注”甚至疑“經”,還敢於批判朱熹、鄭玄;崔述的《崔東壁遺書》以“考而後信”的態度,駁斥了諸子百家的傳說和神話;宋代鄭樵的《通志》,對前人所造之偶像敢於打破,對齊、魯、韓、毛、鄭所解釋《詩經》的說法都有批評,主張做學問應融會貫通。故顧頡剛始終肯認:“我的《古史辨》的指導思想,從遠的來說就是起源於鄭、姚、崔三人的思想,從近的來說則是受了胡適、錢玄同二人的啟發和幫助。”(《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1930年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2冊,又撰寫了《自序》。序文對有人批評他“沒有結論”、“沒有系統”、“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書本材料不足為研究古史之用”等問題一一作答。又指出,他從事的考辨是繼清代學者的工作,從消極方面說是替考古學家做掃除的工作,積極方面則是希望替文籍考訂家恢復舊產業,替民俗學家辟出許多新園地。1931年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3冊,上編討論《周易》,下編討論《詩》。他在《自序》中指出:於《易》則破壞其伏羲神農的聖經地位而建設其卜筮的地位,於《詩》則破壞其文武周公的聖經地位而建設其樂歌地位,當然建設並非為自己的創造。1933年顧頡剛請託羅根澤編著了《古史辨》第4冊,他照例撰寫了“序”文。認為研究古史就應堅決破除偶像,如帝系所代表的種族偶像、王制為政治的偶像、道統是倫理的偶像、經學是學術的偶像。他斷定這四種偶像都建立在不自然的一元論上,於是我們的歷史一切被其攪亂,我們的思想一切受其統治。1934年顧頡剮編著《古史辨》第5冊。在《自序》中申明自己已超越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要用考古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和材料來解釋經書問題,“只要我這一冊比《新學偽經考》和《史記探原》逼進一層,就可以無愧於時代的使命”。《古史辨》第6冊由羅根澤編著,第7冊由呂思勉、童書業編著,這兩冊沒有顧頡剛撰寫的“序”文。總之,顧頡剛所撰寫的《古史辨序》完全反映了“疑古派”的歷史觀及其辨偽考證的學術進程和成果,觀點鮮明,引證豐富,與《古史辨》所集的文章一樣,在學術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