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風情詩畫集:緣定今生》由我國著名詩人趙冬、著名畫家書亦飛聯袂打造。《古典風情詩畫集:緣定今生》是一部表現中國古典風情、傳統風俗、婦女飾物、奇珍異寶等各種文化元素及歷史符號的詩畫佳作。詩畫集以細膩且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典情愛、觸碰了生死經歷、演繹了悲歡離合。那些悽美動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在作者優美的文筆和絕美的插畫中得到升華。詩與畫珠聯璧合,使這本唯美浪漫的書充滿詩情畫意。作者沿著古代文人騷客的心路歷程一路走來,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髓,並將金玉、陶瓷、戲曲、建築、美術、服飾、樂器、兵器、文具、家具、節日、節氣等眾多文化印記加以演繹。
基本介紹
- 書名:古典風情詩畫集:緣定今生
- 出版社:瀋陽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 品牌:瀋陽出版社
- 作者:趙東 書亦飛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14885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古典風情詩畫集:緣定今生》是一部讓人掩卷沉思並愛不釋手的佳作,是一部集閱讀、欣賞、珍藏、饋贈於一體的文化休閒類圖書佳品。
作者簡介
趙冬,男,1964年3月出生於吉林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青年作家,圖書主編及策劃人。其作品曾被介紹到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000多篇。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灕江出版社、知識出版社等20多家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2部、中短篇小說2部、散文20部、散文詩10部,並在台灣金安出版社出版個人散文選2部。主編了20多套近百部文化叢書,均暢銷國內書市,引起廣泛好評。其作品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東西南北》等刊轉載。《名人》、《青年文藝家》、《文藝報》、《東北之窗》、《人才》、《中國日報》、《女友》、《當代青年》等50多家媒體有過專題報導。現在東北吉林市一家雜誌社供職。
圖書目錄
A割不斷的金玉良緣
金釵
銀簪
玉鐲
扳指
如意
玲瓏
金步搖
瓊瑤
佩珠
銅鏡
團扇
絹傘
B掌中把玩的寶
青花瓷
珍珠
瑪瑙
翡翠
琥珀
水晶
琉璃
彩陶
風箏
流蘇
茅台酒
清茶
錢幣
C夢裡不知是江南
唐詩
宋詞
元曲
漢賦
經卷
山水
花鳥
仕女
鬼神
湖筆
徽墨
宣紙
端硯
D紅袖添香人添愁
病梅
弱蘭
殘竹
瘦菊
聖蓮
羅裙
閨思
含煙
如夢
繡球
檀椅
書案
雕床
繡屏
E絳雲繚繞戲台驚夢
青衣
花旦
小生
武生
刀馬旦
青韻
古琴
絲竹
秦箏
洞簫
鐘鼓
小阮
琵琶
金蓮
F輯人間浮華若飛花
金蟾
玉虎
鳳凰
麒麟
朱雀
玄武
青龍
白虎
香爐
寶劍
弓箭
錦鯉
宮燈
G我是唐宋那一枚翎羽
西樓
東窗
桃源
塞外
絲綢
白狐
紅顏
蛾眉
香腮
凝脂
雲鬢
高髻
粉黛
花裘
H圓融生命洗滌塵埃
佛唱
禪境
道學
儒學
中秋
端午
春節
清明
胭脂
金玉盟約
隔世的情人
都是誰
近與遠
相思曲
我多想
金釵
銀簪
玉鐲
扳指
如意
玲瓏
金步搖
瓊瑤
佩珠
銅鏡
團扇
絹傘
B掌中把玩的寶
青花瓷
珍珠
瑪瑙
翡翠
琥珀
水晶
琉璃
彩陶
風箏
流蘇
茅台酒
清茶
錢幣
C夢裡不知是江南
唐詩
宋詞
元曲
漢賦
經卷
山水
花鳥
仕女
鬼神
湖筆
徽墨
宣紙
端硯
D紅袖添香人添愁
病梅
弱蘭
殘竹
瘦菊
聖蓮
羅裙
閨思
含煙
如夢
繡球
檀椅
書案
雕床
繡屏
E絳雲繚繞戲台驚夢
青衣
花旦
小生
武生
刀馬旦
青韻
古琴
絲竹
秦箏
洞簫
鐘鼓
小阮
琵琶
金蓮
F輯人間浮華若飛花
金蟾
玉虎
鳳凰
麒麟
朱雀
玄武
青龍
白虎
香爐
寶劍
弓箭
錦鯉
宮燈
G我是唐宋那一枚翎羽
西樓
東窗
桃源
塞外
絲綢
白狐
紅顏
蛾眉
香腮
凝脂
雲鬢
高髻
粉黛
花裘
H圓融生命洗滌塵埃
佛唱
禪境
道學
儒學
中秋
端午
春節
清明
胭脂
金玉盟約
隔世的情人
都是誰
近與遠
相思曲
我多想
序言
遠離文壇有十年了。這些年經歷了太多的變故,不敢說變得成熟了深沉了,也想讓自己的內心有脫胎換骨的蛻變;並非淡了對文學的熱愛,只是想放下一份牽掛,用心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就好像人不能只停留在一個風景里一樣,別的地方,景色會更宜人怡心。心靜下來了,可以沉澱下來了,我用十年的時光去想一件事,去忘一件事,再去設計一件事……不在乎結果。真的,有過程就足夠了。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十年眨眼間就消失了,我生命的長度被狠狠地擦掉了一塊最精彩的一段,說起來不禁感傷唏噓。十年里,一切都在變,世界的變化太快。等我再想動筆寫作的時候,電腦竟已淘汰了鋼筆,電郵竟已取代了信函,網路竟已動搖了報刊……心裡空虛失落,想看看當年與之共同闖蕩的那些熟悉的名字,已很難尋覓;再讀當下報刊網路的作品,已讀不出滋味。誰都有被時代扔下的時候,個人的思維很難追趕上洶湧的潮流。回想當年,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筆墨作酒漿,以文字作麵包,以清風明月作翅膀,以鳥語花香作風箏……我們擁有綺麗燦爛的夢。從那時起,我就將自己定格在十八歲了,總是想著每過一年都不老,自己還停留在十八歲的歲月里,便有了一張不老的容顏和一個不變的心靈。
年齡越大越容易懷舊。懷念從前,追憶過去,咀嚼光陰捧給我們的感懷,品味歲月贈給我們的靈動。不知不覺中,我喜歡上了歷史,熱愛上了古典。那些攝人心魄的文史故事,那些光彩奪目的古代人物,那些回味無窮的民間傳說,那些刻骨銘心的經典演繹……無不令我心醉神馳,意亂情迷。
我試圖用拙笨的手指來抹去古典故事上的灰塵,想讓天工開物,想變腐朽為神奇,想讓古韻的紅牆灰瓦漸漸向我們靠近,想讓記憶的美麗在青銅白玉中凝固成珍寶,想讓古樂曼妙、琴瑟合鳴在塵煙里傾聽五千年的文明,想讓金石開花,讓鳳凰雙舞在火中,企盼百萬年的皈依。
何為古典?古典即為古代的精華。那些有歷史意義的、有一定藝術價值的、有一定影響力的,都是古典的東西。在短短的篇幅里,很難將古典時尚的元素都吸納進去,再表現出來。而古典就只好悄悄地演繹成一種理想,嬗變成一種精神,風乾成一種期待。手伸出去了,眼睛探出去了,心飄出去了,我感觸到了刀鋒邊的寒冷,我聞到了方鼎內的肉香,我看到了城牆外的枯骨……
我欣賞馬未都用收藏觸摸歷史,我欣賞余秋雨用文字觸碰歲月。長江黃河奔騰千萬里,長城內外蜿蜒十八彎,威風凜凜秦始皇陵兵馬俑震驚世界,黃沙漫漫漢宮闕絲綢路夢幻走廊,千園之秀留園圓明園絕代風華,萬殿之尊故宮紫禁城金碧輝煌。金文石鼓、簡牘帛書、磚瓦陶盂、珠玉翠環;孔子的傳學、屈原的天問、李杜的詩歌、二王的書法、陸羽的茶香、華陀的百草;唐僧的西遊、八仙的泛海、梁祝的化蝶、紅樓的情殤、白蛇的奇緣、天河的巧配……一個多么智慧的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滄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慧的心和巧的手創造出了燦爛的東方文明。我們沿著文明之路翩翩走來,我憧憬范仲淹式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嚮往陶淵明式的淡泊名利、豁達風流。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商海的沉浮、情愛的糾葛……能否真的做到往後輕輕一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民族的每一個燦爛文明都凝固著千萬人的智慧,在那一串串閃亮的歷史符號中,蘊涵著民族感情的躍動,傳達著尊先敬祖、精忠盡孝、達禮修德的守望與摯愛。
狀花詠物,應寓風雅,玩物未必喪志。古人早就有一種很有見地的觀點,認為小能寓大,微能知著,即如花花草草,也能從中觀物生意,體會造化。只有高雅的心才會把玩高雅的物件,只有有情趣的人才會酷愛妙趣的遊戲。文博與典藏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水準,而天災人禍又常常令人類文明灰飛煙滅,使文化藝術的發展之路步履維艱。農民起義的搗毀、焚書坑儒的殘暴、朝代更替的顛覆、外族入侵的掠奪……人們不得不重新去認知,去靠近,去塑造,重複老路。經歷了五千年風雨滄桑的巨龍,不畏強暴,吸納百川,厚積薄發。壓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強。
土與火鍛造了陶瓷文明,便有了“青瓷萬里”;桑與蠶編織了絲綢文明,便有了“絲綢之路”;樹與葉蒸煮了茶藝文明,便有了“茶馬古道”;筆與紙描繪了書畫文明,便有了“水墨丹青”。
傳承古典,祭祀先祖,品味那濃墨重彩後揮灑出古詩畫的優雅意境,欣賞那妖嬈轉身後閃現出古服飾的悽美飄落,咀嚼那疏影橫斜雕琢出古建築的古樸巍峨,撫摸那暗香浮動進射出古陶瓷的玲瓏剔透,傾聽那禮樂鏗鏘飄散出古樂的煙雨春秋,凝望那白頭戲骨演繹出古戲劇的絕代風華……
兩千多年前的聖賢孔子給我們後人的行為方式早已設定好了軌跡,沒有規矩,難成方圓。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成功、文明的復興、傳統的回歸,都歸功於道德的規範和禮儀的約束。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禮儀在我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哀嘆“禮崩樂壞”,都說明了這一事實。有學者認為,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不學禮,無以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個人的成功,不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行為素質和高尚的道德素質。
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傳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琴棋書畫、文學戲劇、民間工藝、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正在以她貫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向我們彰顯著非凡的藝術魅力。有些人已經提前感到了《周易》《論語》等思想成果的價值,國學熱的出現便有了順理成章的理由。作為中國人,每個人都需要有國學常識,懂得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內涵,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中國的東西需要中國人來繼承,必先保住自己的根再吸納外來的文化。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不斷碰撞中,文化在融合中成長。
傳統國學的界定專家已有釋義,“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又稱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現在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之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特有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涉及的範疇。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是國學的經典之一,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一流學者編纂完成。國學的宗旨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近現代許多德才兼備的學者如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嚴復、胡適、陳寅恪、王國維、馮友蘭、錢穆等,都是著名的國學大師。
尋認祖先並歸還本宗是我們每一個國人都急切期待的事。了解了自己的祖先,才會有歸屬感,才會真正地落葉歸根。
古代文人墨客的理想是什麼?大理想是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小理想則是書房美人、遊山玩水、吟詩作賦。
古代的文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是書房。書房是古代文人夢中的天堂,是文人騷客唯一的可以想之所想、為之所為、欲之所欲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崇尚文學的時代,文人無不重視書房的設定,儘管各自經濟狀況迥異,但皆講究書房的高雅別致,以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不論什麼樣的書房,只要配上紗櫥、屏風、竹簾、帷幕等遮蔽物,便妙趣橫生、意境幽雅;只要配上書案、漆桌、檀椅、雕床等居室物,便書香芸閣、相映成趣;只要配上古琴、絲竹、秦箏、洞簫等禮樂器,便箏弦絕調、琴瑟合鳴;只要配上香爐、鐘鼓、茅酒、清茶等必備品,便鐘鼓饌玉、燭台飄香。在這個小天地里,可讀書、可吟詩、可作畫、可彈琴、可對弈……唐代劉禹錫雖只有一間簡陋的書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再來一個絕妙的題名,以翠竹命名的曲園中的小竹里館,以梅香命名的滄浪亭的聞紗香室,以梧桐命名的暢園的桐花書屋……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有了這些似乎還缺少些什麼,對了,缺少的就是那個共剪西窗燭、紅袖添香的夢中伊人。“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千古文人雅客的夢裡,都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真的發生,素腕秉燭,燈如紅豆,一縷暗香,若有若無,流淌浮動,催人慾醉。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又化作縷縷青煙。紅袖添香,便是古中國一個雋永的意象。寢時暗香盈盈,更有銷魂味。這個精緻神秘的紅顏女子可以是畫裡翩然而落的畫中人,也可以是暗送秋波、風情萬種的鄰家素娘,還可以是朱門巧遇、青寺邂逅的大家閨秀;哪怕是“夜半來,天明去”的花妖狐仙,哪怕是“身無影,步無聲”的鬼魅胭脂,也心甘情願廝守相伴。古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些遠景誘惑對於讀書人來說是不可抗拒不可抵制的“紅罌粟”。畫餅充飢也好,望梅止渴也罷,都說明古代文人普遍地缺少浪漫,缺少溫柔,缺少慰藉,唯獨不缺少幻想。形形色色的讀書人企盼著眼前會發生某種奇蹟和艷遇,而他們為之沉醉,為之痴迷,為之癲狂,為之躍躍欲試的美人絕對不會是自己的娘子。因為美夢不易成真,他們便編織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說、戲曲和詩文,來安慰自己。水中的幻影也好,鏡里的花朵也好,書房美人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可以對詩作畫、斟酒添茶;甚至可以打情罵俏、共枕同眠……這份美妙的幻覺確實給歷代讀書人帶來一些浪漫主義的情調,給枯燥的苦讀生涯增添幾許亮麗的色彩。
無論是書房還是青樓,都不過是用來演繹情節的場所,關鍵的是要有個心儀鐘愛的對象及魂牽夢縈的故事。愛情也許應該在這時翩然花開,如月光般皎潔,似花蕊般純淨。斷橋借傘水漫金山的痴情、十八相送樓台相會的纏綿、男耕女織鵲橋遙望的無奈、千里尋夫哭崩長城的絕望、紅娘牽線西廂約會的心跳、偷藥不悔廣寒相思的孤獨、遊園驚夢牡丹還魂的神奇、秦淮煙雨定情香扇的淒婉、一怒沖天六月落雪的冤屈、豆汁救命棒打情郎的幽怨……范蠡與西施、項羽與虞姬、陸游與唐琬、曹植與甄宓、紅拂女與李靖、李清照和趙明誠、焦仲卿和劉蘭芝、梁山伯與祝英台、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霍小玉與李益、唐玄宗與楊玉環、李後主與小周后、順治帝與董鄂妃、光緒帝與珍妃……這些都是千古愛情故事的典範,美麗、淒婉、動人……愛情永遠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自古以來就被文人以優美的詩文頌揚和讚美著,每個人都對愛情充滿著無限的憧憬與遐想,不論其結局是幸福還是悽慘,都能讓人們永久傳誦。
人世間,但凡美好的東西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可以隨青春流逝而不老,它可以隨歲月蹉跎而不滅,它可以隨時光荏苒而不朽。古代的先人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文化遺產,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是人類彌足珍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是這樣釋義的:“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傳統文化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精華,是釀積了經年的美酒,是熬制了累月的老湯。走近它,你會聞到文華飄香,你會聽到禮樂悠揚,你會看到技藝精湛,你會感到享受無限。
我堅信,美好的事物會天長地久,美好的感情會歷久彌新,美好的故事會千古傳誦。古老傳說是有呼吸的,古典器物是有心跳的,古代文化是有生命的。我能感覺得到,它們的靈魂還在跳躍,它們活著。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十年眨眼間就消失了,我生命的長度被狠狠地擦掉了一塊最精彩的一段,說起來不禁感傷唏噓。十年里,一切都在變,世界的變化太快。等我再想動筆寫作的時候,電腦竟已淘汰了鋼筆,電郵竟已取代了信函,網路竟已動搖了報刊……心裡空虛失落,想看看當年與之共同闖蕩的那些熟悉的名字,已很難尋覓;再讀當下報刊網路的作品,已讀不出滋味。誰都有被時代扔下的時候,個人的思維很難追趕上洶湧的潮流。回想當年,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筆墨作酒漿,以文字作麵包,以清風明月作翅膀,以鳥語花香作風箏……我們擁有綺麗燦爛的夢。從那時起,我就將自己定格在十八歲了,總是想著每過一年都不老,自己還停留在十八歲的歲月里,便有了一張不老的容顏和一個不變的心靈。
年齡越大越容易懷舊。懷念從前,追憶過去,咀嚼光陰捧給我們的感懷,品味歲月贈給我們的靈動。不知不覺中,我喜歡上了歷史,熱愛上了古典。那些攝人心魄的文史故事,那些光彩奪目的古代人物,那些回味無窮的民間傳說,那些刻骨銘心的經典演繹……無不令我心醉神馳,意亂情迷。
我試圖用拙笨的手指來抹去古典故事上的灰塵,想讓天工開物,想變腐朽為神奇,想讓古韻的紅牆灰瓦漸漸向我們靠近,想讓記憶的美麗在青銅白玉中凝固成珍寶,想讓古樂曼妙、琴瑟合鳴在塵煙里傾聽五千年的文明,想讓金石開花,讓鳳凰雙舞在火中,企盼百萬年的皈依。
何為古典?古典即為古代的精華。那些有歷史意義的、有一定藝術價值的、有一定影響力的,都是古典的東西。在短短的篇幅里,很難將古典時尚的元素都吸納進去,再表現出來。而古典就只好悄悄地演繹成一種理想,嬗變成一種精神,風乾成一種期待。手伸出去了,眼睛探出去了,心飄出去了,我感觸到了刀鋒邊的寒冷,我聞到了方鼎內的肉香,我看到了城牆外的枯骨……
我欣賞馬未都用收藏觸摸歷史,我欣賞余秋雨用文字觸碰歲月。長江黃河奔騰千萬里,長城內外蜿蜒十八彎,威風凜凜秦始皇陵兵馬俑震驚世界,黃沙漫漫漢宮闕絲綢路夢幻走廊,千園之秀留園圓明園絕代風華,萬殿之尊故宮紫禁城金碧輝煌。金文石鼓、簡牘帛書、磚瓦陶盂、珠玉翠環;孔子的傳學、屈原的天問、李杜的詩歌、二王的書法、陸羽的茶香、華陀的百草;唐僧的西遊、八仙的泛海、梁祝的化蝶、紅樓的情殤、白蛇的奇緣、天河的巧配……一個多么智慧的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滄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慧的心和巧的手創造出了燦爛的東方文明。我們沿著文明之路翩翩走來,我憧憬范仲淹式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嚮往陶淵明式的淡泊名利、豁達風流。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商海的沉浮、情愛的糾葛……能否真的做到往後輕輕一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民族的每一個燦爛文明都凝固著千萬人的智慧,在那一串串閃亮的歷史符號中,蘊涵著民族感情的躍動,傳達著尊先敬祖、精忠盡孝、達禮修德的守望與摯愛。
狀花詠物,應寓風雅,玩物未必喪志。古人早就有一種很有見地的觀點,認為小能寓大,微能知著,即如花花草草,也能從中觀物生意,體會造化。只有高雅的心才會把玩高雅的物件,只有有情趣的人才會酷愛妙趣的遊戲。文博與典藏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水準,而天災人禍又常常令人類文明灰飛煙滅,使文化藝術的發展之路步履維艱。農民起義的搗毀、焚書坑儒的殘暴、朝代更替的顛覆、外族入侵的掠奪……人們不得不重新去認知,去靠近,去塑造,重複老路。經歷了五千年風雨滄桑的巨龍,不畏強暴,吸納百川,厚積薄發。壓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強。
土與火鍛造了陶瓷文明,便有了“青瓷萬里”;桑與蠶編織了絲綢文明,便有了“絲綢之路”;樹與葉蒸煮了茶藝文明,便有了“茶馬古道”;筆與紙描繪了書畫文明,便有了“水墨丹青”。
傳承古典,祭祀先祖,品味那濃墨重彩後揮灑出古詩畫的優雅意境,欣賞那妖嬈轉身後閃現出古服飾的悽美飄落,咀嚼那疏影橫斜雕琢出古建築的古樸巍峨,撫摸那暗香浮動進射出古陶瓷的玲瓏剔透,傾聽那禮樂鏗鏘飄散出古樂的煙雨春秋,凝望那白頭戲骨演繹出古戲劇的絕代風華……
兩千多年前的聖賢孔子給我們後人的行為方式早已設定好了軌跡,沒有規矩,難成方圓。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成功、文明的復興、傳統的回歸,都歸功於道德的規範和禮儀的約束。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禮儀在我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禮儀。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哀嘆“禮崩樂壞”,都說明了這一事實。有學者認為,禮儀作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不學禮,無以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個人的成功,不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行為素質和高尚的道德素質。
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傳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琴棋書畫、文學戲劇、民間工藝、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正在以她貫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向我們彰顯著非凡的藝術魅力。有些人已經提前感到了《周易》《論語》等思想成果的價值,國學熱的出現便有了順理成章的理由。作為中國人,每個人都需要有國學常識,懂得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內涵,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中國的東西需要中國人來繼承,必先保住自己的根再吸納外來的文化。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不斷碰撞中,文化在融合中成長。
傳統國學的界定專家已有釋義,“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又稱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現在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之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特有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涉及的範疇。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是國學的經典之一,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一流學者編纂完成。國學的宗旨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近現代許多德才兼備的學者如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嚴復、胡適、陳寅恪、王國維、馮友蘭、錢穆等,都是著名的國學大師。
尋認祖先並歸還本宗是我們每一個國人都急切期待的事。了解了自己的祖先,才會有歸屬感,才會真正地落葉歸根。
古代文人墨客的理想是什麼?大理想是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小理想則是書房美人、遊山玩水、吟詩作賦。
古代的文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是書房。書房是古代文人夢中的天堂,是文人騷客唯一的可以想之所想、為之所為、欲之所欲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崇尚文學的時代,文人無不重視書房的設定,儘管各自經濟狀況迥異,但皆講究書房的高雅別致,以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不論什麼樣的書房,只要配上紗櫥、屏風、竹簾、帷幕等遮蔽物,便妙趣橫生、意境幽雅;只要配上書案、漆桌、檀椅、雕床等居室物,便書香芸閣、相映成趣;只要配上古琴、絲竹、秦箏、洞簫等禮樂器,便箏弦絕調、琴瑟合鳴;只要配上香爐、鐘鼓、茅酒、清茶等必備品,便鐘鼓饌玉、燭台飄香。在這個小天地里,可讀書、可吟詩、可作畫、可彈琴、可對弈……唐代劉禹錫雖只有一間簡陋的書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再來一個絕妙的題名,以翠竹命名的曲園中的小竹里館,以梅香命名的滄浪亭的聞紗香室,以梧桐命名的暢園的桐花書屋……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有了這些似乎還缺少些什麼,對了,缺少的就是那個共剪西窗燭、紅袖添香的夢中伊人。“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千古文人雅客的夢裡,都期待著這樣的場景真的發生,素腕秉燭,燈如紅豆,一縷暗香,若有若無,流淌浮動,催人慾醉。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又化作縷縷青煙。紅袖添香,便是古中國一個雋永的意象。寢時暗香盈盈,更有銷魂味。這個精緻神秘的紅顏女子可以是畫裡翩然而落的畫中人,也可以是暗送秋波、風情萬種的鄰家素娘,還可以是朱門巧遇、青寺邂逅的大家閨秀;哪怕是“夜半來,天明去”的花妖狐仙,哪怕是“身無影,步無聲”的鬼魅胭脂,也心甘情願廝守相伴。古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些遠景誘惑對於讀書人來說是不可抗拒不可抵制的“紅罌粟”。畫餅充飢也好,望梅止渴也罷,都說明古代文人普遍地缺少浪漫,缺少溫柔,缺少慰藉,唯獨不缺少幻想。形形色色的讀書人企盼著眼前會發生某種奇蹟和艷遇,而他們為之沉醉,為之痴迷,為之癲狂,為之躍躍欲試的美人絕對不會是自己的娘子。因為美夢不易成真,他們便編織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說、戲曲和詩文,來安慰自己。水中的幻影也好,鏡里的花朵也好,書房美人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可以對詩作畫、斟酒添茶;甚至可以打情罵俏、共枕同眠……這份美妙的幻覺確實給歷代讀書人帶來一些浪漫主義的情調,給枯燥的苦讀生涯增添幾許亮麗的色彩。
無論是書房還是青樓,都不過是用來演繹情節的場所,關鍵的是要有個心儀鐘愛的對象及魂牽夢縈的故事。愛情也許應該在這時翩然花開,如月光般皎潔,似花蕊般純淨。斷橋借傘水漫金山的痴情、十八相送樓台相會的纏綿、男耕女織鵲橋遙望的無奈、千里尋夫哭崩長城的絕望、紅娘牽線西廂約會的心跳、偷藥不悔廣寒相思的孤獨、遊園驚夢牡丹還魂的神奇、秦淮煙雨定情香扇的淒婉、一怒沖天六月落雪的冤屈、豆汁救命棒打情郎的幽怨……范蠡與西施、項羽與虞姬、陸游與唐琬、曹植與甄宓、紅拂女與李靖、李清照和趙明誠、焦仲卿和劉蘭芝、梁山伯與祝英台、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霍小玉與李益、唐玄宗與楊玉環、李後主與小周后、順治帝與董鄂妃、光緒帝與珍妃……這些都是千古愛情故事的典範,美麗、淒婉、動人……愛情永遠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自古以來就被文人以優美的詩文頌揚和讚美著,每個人都對愛情充滿著無限的憧憬與遐想,不論其結局是幸福還是悽慘,都能讓人們永久傳誦。
人世間,但凡美好的東西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可以隨青春流逝而不老,它可以隨歲月蹉跎而不滅,它可以隨時光荏苒而不朽。古代的先人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文化遺產,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是人類彌足珍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是這樣釋義的:“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傳統文化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精華,是釀積了經年的美酒,是熬制了累月的老湯。走近它,你會聞到文華飄香,你會聽到禮樂悠揚,你會看到技藝精湛,你會感到享受無限。
我堅信,美好的事物會天長地久,美好的感情會歷久彌新,美好的故事會千古傳誦。古老傳說是有呼吸的,古典器物是有心跳的,古代文化是有生命的。我能感覺得到,它們的靈魂還在跳躍,它們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