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代第一門
- 出土地點:西安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
- 所屬年代:唐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隊正式公布西安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經過3個月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大致搞清了丹鳳門遺址的形制,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和古代建築史研究提供了科學資料。經專家考證丹鳳門遺址墩台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據文獻記載,丹鳳門是唐大明宮的正南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因此規格、等級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丹鳳門上高大的門樓是唐皇帝舉行盛大登基、大赦、改元等大典的重要場所。丹鳳門北面正對著唐大明宮主殿含元殿,它們之間有長達600餘米的御道相通。公元904年,唐昭宗被迫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大明宮從此成為廢墟。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火車站之北、自強東路東段北側,考古發掘前尚存有被現代建築所覆蓋的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30米、高約2米的門址基台土丘。
2005年7月,為確保大明宮含元殿御道及周邊環境改造工程順利實施,西安市立項實施大明宮含元殿御道拆遷保護工程,完成丹鳳門和御道遺址的建築拆除和居民搬遷,丹鳳門遺址及周邊環境為考古調查和發掘提供了有利條件。早在上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們便想發掘丹鳳門遺址但一直未果,今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在西安召開前夕的9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開始對丹鳳門遺址進行為期3個月的全面考古調查和發掘,共發掘揭示遺址面積達8000平方米,從而揭開了丹鳳門作為唐宮城門址神秘的面紗。
發掘表明丹鳳門為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制,揭露出的殘存門址由墩台、門道、隔牆、馬道、城牆等夯土結構部分組成,除西邊的三個門道、隔牆、墩台和城牆保存較好外,其餘的門道、隔牆、墩台、馬道及城牆都僅剩最底下的夯土基礎。整個墩台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保存較好的三個門道東西寬均為9.4米、殘存進深23米、隔牆寬3米,城門墩台東西兩側為9米寬的城牆,城牆北側緊貼著長54米、寬3.2米的馬道。
門址中出土的遺物多為長方形磚,還有蓮花瓦當、琉璃瓦、鐵泡釘、白瓷片、筒瓦、板瓦、鴟尾等,其中以帶字款的磚、帶“官”字款的瓷碗底和琉璃瓦等最為精美。這次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丹鳳門遺址的形制結果與歷史文獻記載的五門道相符合。丹鳳門遺址墩台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發現之最。丹鳳門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為唐大明宮遺址的整體保護提供了準確的考古依據,而且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和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說,作為唐代最宏偉的宮殿正門丹鳳門究竟有幾個門道曾有不同的說法,有史書記載丹鳳門只有三個門道,也有史書記載是五個門道,但都無法得到證實,最後通過考古發掘發證實為五個門道遺蹟。可以說,丹鳳門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建築制度最高的門,如果將丹鳳門復原東西長達60餘米、南北寬20餘米,非常氣勢雄偉。專家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和考古資料考證,唐大明宮丹鳳門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規格最高的“古代第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