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論人性及其善惡(全三卷)

《古今中外論人性及其善惡(全三卷)》是2023年1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朝暉,簡佳星,閆林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今中外論人性及其善惡(全三卷)
  • 作者:方朝暉、簡佳星 、閆林偉
  •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2824024
  • 定價:368 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孟子(名軻,鼎盛年約前335-前312年)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論思想,不僅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西方學界也引發了廣泛爭論。
本書試圖全面總結古今中外兩千多年來關於孟子人性論的研究成果,收錄中國古代文獻70家,東亞及南亞文獻(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48家,歐美各國(英、美、德、法、意等)文獻29家,民國至當代中國學者(包括台、港、澳地區)29家,希望能全面反映古今中外圍繞孟子性善論所提出的有關人性善惡的重要資料。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主體部分五編,另有附錄四章,約計130萬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編:收錄先秦兩漢文獻27家,重點分析其中“性”字含義,針對原始文獻進行詳盡統計與字義分析,試圖釐清“人性”一詞在先秦至兩漢文獻中的真實含義。本卷重視早期字義、詞義分析,與後面各卷完全以人物為重心、以性善為焦點不同。
第二編:收錄隋唐以來,從王通、韓愈至王國維共43位學者圍繞孟子論人性善惡的重要觀點,並分析、評述其觀點。
第三編:收錄日本、朝鮮/韓國及越南共48位儒家學者圍繞孟子論人性善惡的重要觀點,並分析、評述其觀點。其中日本學者15位,朝鮮/韓國學者29位,越南學者4位。
第四編:收錄英、美、德、法、意等國共29位學者圍繞孟子論儒家人性論的重要觀點,並分析、評述其觀點,涵蓋歐美、特別是英美重要的相關研究成果。
第五編:收錄民國至當代中國(包括台、港、澳地區)共29位重要學者圍繞孟子論人性善惡的重要觀點,並進行分析和評述。
在書末另有四個附錄,包含:(一)前人論性之義,(二)與人性相關的概念——情、欲、氣、才、命、心、德、理等之義研究,(三)孟子人性論文獻摘錄(並附有評註),(四)英語世界孟子研究資料。其中附錄四(英語世界孟子研究資料)共約26萬字,收錄西方研究成果500餘條,並逐條進行介紹。
本書匯集了古今中外170多家學者或文獻中關於孟子性善論問題的種種看法,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人性論思想進行了觀點彙編,並做出分析與評述,因此本書與單純的資料彙編有所不同。本書旨在為有志於人性論研究的學者提供文獻津梁和思想空間,深化和豐富對孟子性善論乃至人性論思想的認識與研究。

圖書目錄

弁言
本書體例
第一卷
第一編 先秦至兩漢文獻論性
1.《尚書》
2.《詩經》(附〈毛傳〉)
3.《左傳》(附《國語》)
4.《易傳》
5.《周禮》《儀禮》《禮記》
6.《論語》
7.《孝經》
8. 世子碩(附公孫尼子和漆雕開)
9.《墨子》
10.《莊子》
11.《管子》
12.《荀子》
13.《商君書》
14.《韓非子》
15.《呂氏春秋》
16.《郭店簡》
17.《上博簡》
18.《馬王堆帛書》(選)
19. 陸賈(約前240-前170)
20. 韓嬰(約前200-前130)
21. 董仲舒(前179-前104)
22.《淮南子》
23.《白虎通》
24. 劉向(前77-前6)
25. 揚雄(前53-18)
26. 王充(27-約97)
27. 荀悅(148-209)
第二編 隋唐以後學者論人性善惡
28.王通(584-617)
29.韓愈(768-824)
30.李翱(772-841)
31.胡瑗(993-1059)[附石介(1005-1045)]
32.歐陽修(1007-1072)
33.李覯(1009-1059)
34.王安石(1021-1086)
35.司馬光(1019-1086)
36.王令(1032-1059)
37.蘇軾(1037-1101)
38.蘇轍(1039-1112)
39.張載(1020-1077)
40.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
41.胡宏(1106-1162)
42.朱熹(1130-1200)
43.葉適(1150-1223)
44.陳淳(1159-1223)
45.黃震(1213-1280)
46.王陽明(1472-1529)
47.羅欽順(1465-1547)
48.王廷相(1474-1544)
49.焦竑(1540-1620)
50.劉宗周(1578-1645)
51.朱舜水(1600-1682)
52.陳確(1604-1677)
53.黃宗羲(1610-1695)
54.陸世儀(1611-1672)
55.王夫之(1619-1692)
56.顏元(1635-1704)
57.李光地(1642-1718)
58.戴震(1724-1777)
59.程瑤田(1725-1814)
60.凌廷堪(1757-1809)
61.孫星衍(1753-1818)
62.焦循(1763-1820)
63.阮元(1764-1849)
64.陳澧(1810-1882)
65.俞樾(1821-1906)
66.龔自珍(1792-1841)
67.章太炎(1869-1936)
68.康有為(1858-1927)
69.梁啓超(1873-1929)
70.王國維(1877-1927)
第三編 亞洲其他國家學者論人性善惡
71.山鹿素行(1622-1685)
72. 伊藤仁齋(1627-1705)
73. 伊藤東涯(1670-1736)
74. 荻生徂徠(1666-1728)
75. 太宰春台(1680-1747)
76. 冢田大峰(1745-1832)
77. 豐島豐洲(1737-1814)
78. 中井履軒(1732-1816)
79. 龜井南冥(1743-1814)
80. 佐藤一齋(1772-1859)
81. 東條一堂(1778-1857)
82. 廣瀨淡窗(1782-1856)
83. 照井全都(1819-1881)
84. 西島蘭溪(1780-1852)
85. 大濱晧(1904-1987)
86. 李退溪(1501-1571)
87. 李栗谷(1536-1584)
88. 權得已(1570-1622)
89. 趙翼(1579-1655)
90. 李惟泰(1607-1684)
91. 朴世堂(1629-1703)
92. 金幹(1646-1732)
93. 鄭齊斗(1649-1736)
94. 李瀷(1681-1763)
95. 金謹行(1712-1782)
96. 金鐘厚(1721-1780)
97. 趙有善(1731-1809)
98. 金相進(1736-1811)
99. 崔左海(1738-1799)
100. 金龜柱(1740-1786)
101. 金履九(1746-1812)
102. 徐瀅修(1749-1824)
103. 尹行恁(1762-1801)
104. 丁若鏞(1762-1836)
105. 柳健休(1768-1834)
106. 金近淳(1772-?)
107. 金魯謙(1781-?)
108. 申教善(1786-1858)
109. 李恆老(1792-1868)
110. 朴宗永(?-1875)
111. 李震相(1818-1886)
112. 田愚(1841-1922)
113. 朴文鎬(1846-1918)
114. 郭鐘錫(1846-1919)
115. 黎貴惇(1727-1784)
116. 裴輝碧(1744-1818)
117. 阮文超(1799-1872)
118. 阮德達(1825-1887)
第二卷
第四編 歐美漢學論人性善惡
119. Arthur Waley(韋利,1889-1966)
120.Ernst Faber(花之安,1839-1899)
121.Ivor A. Richards(瑞恰慈,1893-1979)
122.D. C. Lau(劉殿爵,1921-2010)
123.A. C. Graham(葛瑞漢,1919-1991)
124.Benjamin I.Schwartz(史華茲,1916-1999)
125.Frederick W.Mote(牟復禮,1922-2005)
126.David S.Nivison(倪德衛,1923-2014)
127.Donald J.Munro(孟旦,1931-2023)
128.John Knoblock(王志民,1938-1999)
129.Antonio S.Cua(柯雄文,1932-2007)
130.Tu Weiming(杜維明,1940- )
131.Roger T.Ames(安樂哲,1947- )
132.Robert Eno(伊若泊,1949- )
133.Irene Bloom(華靄雲,1939-2010)
134.Kwong-loi Shun(信廣來,1953- )
135.Philip J.Ivanhoe(艾文賀,1954- )
136.Heiner Roetz(羅哲海,1950- )
137.Lee H.Yearley(李耶理,1940- )
138.Francois Jullier(於連,或譯朱利安,1951- )
139.James Behuniak Jr.(江文思,1969- )
140.Yu Jiyuan(余紀元,1964-2016)
141.Stephen C.Angle(安靖如,1964- )
142.Bryan W.Van Norden(萬百安,1962- )
143.Chong Kim-Chong(莊錦章)
144.Chad Hansen(陳漢生,1942- )
145.Sarah Allan(艾蘭, 1945- )
146.Joanne Davison Birdwhistell(1944- )
147.Franklin Perkins(方嵐生)
第五編 現代中國學者論人性善惡
148.唐文治(1865-1954)
149.陳大齊(1886-1983)
150.胡適(1891-1962)
151.蒙文通(1894-1968)
152.馮友蘭(1895-1990)
153.傅斯年(1896-1950)
154.錢穆(1895-1990)
155.方東美(1899-1977)
156.徐復觀(1903-1982)
157.唐君毅(1909-1978)
158.牟宗三(1909-1995)
159.張岱年(1909-2004)
160.殷海光(1919-1969)
161.黃彰健(1919-2009)
162.韋政通(1927-2018)
163.蔡仁厚(1930-2019)
164.李澤厚(1930-2021)
165.傅偉勛(1933-1996)
166.劉述先(1934-2016)
167.張灝(1937-2022)
168.蒙培元(1938-2023)
169.張祥龍(1949-2022)
170.傅佩榮(1950- )
171.袁保新(1952- )
172.李明輝(1953- )
173.楊澤波(1953- )
174.李景林(1954- )
175.張奇偉(1959- )
176.梁濤(1965- )
附錄一 前人論性之義
1.性字來源
2.古人定義“性”
3.當代學者論性之義
4.西方漢學家論性之義
附錄二 其他人性概念
1.情
2.欲
3.氣
4.才
5.命
6.心
7.德
8.理
9.性命、性情、情性、形性
10.其他
第三卷
附錄三 孟子性論(附評註)
1.論性
2.論心
3.論人禽
附錄四 西方孟子研究資料
(一)論文集
(二)專著
(三)專著中的張節
(四)專題論文
(五)博士學位論文
(六)譯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