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南方周末文化記者近年來大量人物訪談中精選出來的重量級篇幅的組合。它橫跨了全球文化地理版圖,從哈佛校園到瑞典學院,從學術界精英到宗教界領袖,從詩人、作家到教育家,也涵蓋了娛樂明星。它是跨界的,但都屬於文化的。訪談對象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有大愛和責任心,有擔當和也有憂憤。他們的聲音都帶有邊緣性,雖然他們的地位也許出於文化中心;他們的思想總與現實顯得有些“彆扭”,不合時宜,當然,他們都是個人的。脆弱的最有力。彆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種質地和力度、角度和韌性。這些思想的熱力,鼓舞我們跨越希望的門檻——普世的,與歷史聯通的未來的。中國漸漸趨於中心,南方周末則是當代中國思想和傳播發動機的主軸,在嘈雜而急遽的轉動中,機油和汗液做了潤滑劑,現實變化雖慢,但發動機不能停轉。從這些掛一漏萬挑選出的聲音里,能彰顯掘進的清晰側面……
基本介紹
- 書名:口述史:彆扭的聲音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69915
- 作者:朱又可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340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口述史:彆扭的聲音》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又可,南方周末文化板塊資深記者。
自我描述:生於1964年。河南偃師人,唐玄奘的同鄉。曾飲山西水,亦語晉方言。河南大學畢業,隻身去新疆,自我流放西域廿載,始為學院助教,繼轉報館訪員,天山南北顛簸,略添西北底色。人到中年,移民嶺南,仍奉報職,暫列南方周末編輯之屬。有三兩小冊,默默無聞。
自我描述:生於1964年。河南偃師人,唐玄奘的同鄉。曾飲山西水,亦語晉方言。河南大學畢業,隻身去新疆,自我流放西域廿載,始為學院助教,繼轉報館訪員,天山南北顛簸,略添西北底色。人到中年,移民嶺南,仍奉報職,暫列南方周末編輯之屬。有三兩小冊,默默無聞。
圖書目錄
諾貝爾文學獎:埃斯普馬克、韋斯特伯格、恩道爾、莫言、卡爾十六世
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標準有很多變化”——專訪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文學獎避免“國籍分配”——專訪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秘書恩道爾
“你們有沒有讀過這些作家的作品?”——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回應質疑
莫言這一周
“我不喜歡‘權力’這個詞”——專訪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六世其人
作家:索因卡、哈金、張煒、鐵凝、北島
“記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專訪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
“讓頭髮自然生長,就成我這樣了”——沃勒·索因卡中國行
“寫完南京,我的一塊心病了結了”——哈金專訪
“國家應該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怎樣創造出無愧於偉大作品的時代?——作家張煒談“大物”和“大言”
人人都相信蒲松齡的故事是真的——張煒22 年東部半島行走見聞
造機器·建書院·蓋影院·編詞典——張煒的非寫作生活
一個人絕望過後的曲折故事——張煒和十卷本小說《你在高原》
“文學發出的可能是彆扭的、保守的聲音”——專訪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
不把獎給“鐵主席”才顯得操作——實名制下的首屆郁達夫小說獎
北島: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
法官、社長、專員?——他們更想做詩人
哈佛與中國:傅高義、柯偉林
“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貢獻和強硬”——傅高義·廣東·鄧小平
“無論如何不能損害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專訪《鄧小平》作者傅高義
在哈佛談“辛亥”
“中國到了穩定改革的時候”——專訪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
社會主義:胡德平、黃宗良、高放、王建民
“最有意義也最有問題的30 年”——胡德平談“改革”
“民眾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專訪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黃宗良
中國模式是一個混合模式——高放談“社會主義五百年”
“社會主義不應畫地為牢”——一樁停招科學社會主義博士生的案例
學者:資中筠、易中天、江平、賀衛方、章詒和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再啟蒙?”——專訪資中筠
“我本來就是流寇一個”——易中天交代流竄路線圖
易中天有話說
老人與法——江平和他的《沉浮與枯榮》
大國崛起靠經濟,但長久維持靠法律——專訪江平
當世界只剩下一個人,就沒法拳擊了——專訪賀衛方
章詒和賀衛方四手聯彈
藝術:葉永清、張大力
葉永青,畫個鳥
中國當代藝術站起來了,但還不會走——專訪葉永青
塗不上牆的和P.S.不掉的——專訪張大力
娛樂:周立波
這個民族幽默了,就有希望了——專訪周立波
立波近景秀
記者:彼得·阿內特
與賓·拉登面對面100分鐘——聽美國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講故事
教育:楊爭光、安伯格
我們的精神內質跟月亮太陽一樣,沒變——專訪楊爭光
“中國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楊爭光的教育“調查”
中國、美國都在“教改”
“在英國我從沒聽說過校長貪污”——專訪英國皇家督導安伯格
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標準有很多變化”——專訪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文學獎避免“國籍分配”——專訪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秘書恩道爾
“你們有沒有讀過這些作家的作品?”——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回應質疑
莫言這一周
“我不喜歡‘權力’這個詞”——專訪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六世其人
作家:索因卡、哈金、張煒、鐵凝、北島
“記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專訪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
“讓頭髮自然生長,就成我這樣了”——沃勒·索因卡中國行
“寫完南京,我的一塊心病了結了”——哈金專訪
“國家應該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怎樣創造出無愧於偉大作品的時代?——作家張煒談“大物”和“大言”
人人都相信蒲松齡的故事是真的——張煒22 年東部半島行走見聞
造機器·建書院·蓋影院·編詞典——張煒的非寫作生活
一個人絕望過後的曲折故事——張煒和十卷本小說《你在高原》
“文學發出的可能是彆扭的、保守的聲音”——專訪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
不把獎給“鐵主席”才顯得操作——實名制下的首屆郁達夫小說獎
北島: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
法官、社長、專員?——他們更想做詩人
哈佛與中國:傅高義、柯偉林
“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貢獻和強硬”——傅高義·廣東·鄧小平
“無論如何不能損害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專訪《鄧小平》作者傅高義
在哈佛談“辛亥”
“中國到了穩定改革的時候”——專訪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
社會主義:胡德平、黃宗良、高放、王建民
“最有意義也最有問題的30 年”——胡德平談“改革”
“民眾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專訪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黃宗良
中國模式是一個混合模式——高放談“社會主義五百年”
“社會主義不應畫地為牢”——一樁停招科學社會主義博士生的案例
學者:資中筠、易中天、江平、賀衛方、章詒和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再啟蒙?”——專訪資中筠
“我本來就是流寇一個”——易中天交代流竄路線圖
易中天有話說
老人與法——江平和他的《沉浮與枯榮》
大國崛起靠經濟,但長久維持靠法律——專訪江平
當世界只剩下一個人,就沒法拳擊了——專訪賀衛方
章詒和賀衛方四手聯彈
藝術:葉永清、張大力
葉永青,畫個鳥
中國當代藝術站起來了,但還不會走——專訪葉永青
塗不上牆的和P.S.不掉的——專訪張大力
娛樂:周立波
這個民族幽默了,就有希望了——專訪周立波
立波近景秀
記者:彼得·阿內特
與賓·拉登面對面100分鐘——聽美國戰地記者彼得·阿內特講故事
教育:楊爭光、安伯格
我們的精神內質跟月亮太陽一樣,沒變——專訪楊爭光
“中國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楊爭光的教育“調查”
中國、美國都在“教改”
“在英國我從沒聽說過校長貪污”——專訪英國皇家督導安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