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清代尤侗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口號》是清代尤侗創作的一首七言詩。前兩句寫旗兵對江口的過往行人進行搶劫的罪行;三、四句進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控訴清兵的強盜行徑,增強了真實性;結尾兩句筆鋒一轉,把矛頭指向縱容士兵行兇作惡的將軍,表現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與憤慨。這首詩語言通俗,感情強烈,諷刺性較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口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詩
  • 作者:尤侗
  • 出處:《西堂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口號
世間怪事無不有,旗兵白晝劫江口。
我登江船遭毒手,操刀嚇人攫金走。
不知將軍安在哉?方擁高牙飲醇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口號:猶口占,信口吟成的意思。
  2. 旗兵:旗人的兵。清朝曾建立八旗兵制:初分黃、白、紅、藍四旗,後加置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稱為滿洲八旗。
  3. 白晝:白天。
  4. 攫(jué):掠奪。
  5. 方:周圍。
  6. 高牙:指牙旗,古代將軍用的旗幟,因旗竿上裝飾著象牙,故稱。
  7. 醇酒:味道濃厚的美酒。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人世間怪事無所不有,清兵竟在光天化日下搶劫於渡口。
我剛登上江船就橫遭毒手,他們持刀威脅把金錢搶走。
不知將軍在哪裡?只見他周圍正擁著大牙旗在作樂飲美酒。

創作背景

清朝初年,社會秩序混亂,旗兵旗將無法無天,到處燒殺搶掠,塗炭生靈。這首詩就是詩人大白天遭旗兵搶劫後,氣憤之極吟成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點明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肇事者的身份。因為是剛剛被搶過之後即信口吟出來的詩句,詩人也就沒有什麼顧忌,直接了當地點了旗兵的名。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在大道的渡口處行搶,而行搶者又是號稱王者之師的“旗兵”,所以詩人才會開門見山,稱為“世間怪事無不有”,其憤怒驚訝之情,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敘述了事件發生的具體經過。被害人是詩人自己,而劫的手段是“操刀嚇人”,結局是銀兩被搶走了。十四個字,形象地描繪出白晝行搶的具體情節,而一個“攫”字,又生動地反映了旗兵們貪婪、兇狠的本質。作者尤侗是曾被清朝皇帝稱讚為“真才子”“老名士”的封建士大夫,入清以後也曾做過翰林院檢討,並不是一名普通的平民。然而那些旗兵們卻照樣行搶,還要拿刀嚇他,那么,他們對普通老百姓的窮凶極惡,就可以由此想見了。
由於作者畢竟不是普通平民百姓,所以他還想到要去找旗兵的頭領們論理,他還有想去告狀的打算——“不知將軍安在哉?”然而,那位將軍是不會理睬這位耿介的老讀書人的,因為他正在悠哉游哉地大飲美酒,早已喝得天昏地暗了。最後這兩句,把批評的矛頭由兵指向將,既然將軍本人正在花天酒地之中,那就無怪旗兵會“白晝劫江口”了。
這首詩運用近於口語化的語言,採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寫出了兩種行徑,兩個場面,深刻地揭示了清朝統治者與維持他們統治的工具——旗兵之間的內在關係。兩種行徑:一種是旗兵“劫江口”的行徑,一種是將軍“飲醇酒”的行徑;兩個場面:一個是旗兵“操刀嚇人攫金走”的場面,一個是將軍“方擁高牙飲醇酒”的場面。兩種行徑、兩個場面,中間用一問句加以勾連扣結,從而把將軍是旗兵的後台、旗兵受將軍的指使這樣一種內在關係,自然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清朝統治者指使、縱容其維護統治的工具——旗兵到處燒殺搶掠,塗炭生靈,以供他們恣意享樂。這就是此詩匠心經營所要表達的意思。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羅立剛:這首口號,實際上是一首短篇七言古詩,語言十分淺近,韻腳很密,讀起來音樂性很強,朗朗上口,充分體現了即興賦詩的特色。(徐培均主編《中國古代詩苑精品》

作者簡介

尤侗(1618—1704),字同人,一字展成,號悔庵、艮齋、西堂老人,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康熙十八年(1679)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他的詩多抒發個人感慨,內容比較空虛。雜劇大部分取材於屈原、李白等詩人的故事,合稱《西堂曲腋》。有《西堂全集》。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