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德新

叢德新,男,漢族,1963年4月17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現任研究所邊疆民族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叢德新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3年4月17日
  •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人物簡介,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1971年8月至1981年7月就讀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第七子弟諒永國小、中學,1981年9月,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5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
在大學就讀期間,主要專業課的授課教授有張森水(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張忠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林雲(商周考古學、西伯利亞考古學)、李如森(秦漢考古學)、魏存成(隋唐考古學)、史學謙(宋元考古學)等諸位先生。當時的教研室主任是張忠培先生,從籌建考古專業之初,就有了一整套辦學的思路,將“必須具備認識遺存的基本知識,掌握層位學與類型學的基本理論,能做田野工作,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遺存、時、空三者關係中所顯示的矛盾的初步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並將田野考古實習,視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教學環節。我們就讀期間,吉大考古專業已經在晉中和張家口建立了教學基地,兩次的田野實習活動,培養了自己濃厚的專業興趣,也讓我們對田野考古規程以及以層位學和類型學為核心的考古學方法論有了切實的體會,尤其強化了獨立工作的能力。1985年我們的實習小組在河北易縣、淶水兩地的調查、發掘工作被中央廣播電台在新聞中少芝腳蜜播出後,在學校和系裡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1985年大學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後參加了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和河北省鄴南城朱明門遺址的發掘工作。之後,被分配至研究所漢唐研究室新疆隊,從1986年至1992年,一直從事新疆的田野調查、發掘工作。先後參加了對新疆輪台群巴克墓葬(1986~1987)、奇台五馬場遺址(1991~1992)的發掘。這期間參加了隊里在新疆天山以北及東疆的宙民試考古調查工作,開始逐漸對新疆漢代以前的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分布積累了初步的認識。1992年開始,又分別參加了湖北丹江口、山東冠縣、重慶巫山等地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1999~2001年任科研處副處長,主持科研處工作;2001年6月~2002年3月,在日本國奈良縣疆原考古學研究所進修。2002年4月,擔任研究所邊疆民族宗教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個人的研究領域主要以新疆漢以前考古學為主,在發表的其它文章中,也涉及到了漢代畫像專題方面的內容。新疆漢以前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在自建國以來五十餘年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依據逐漸豐富的基礎材料,漸漸能夠進行一些分區的研究,使得新疆地區這一階段的考古學文化面貌開始擺脫了混沌的狀況,自己也希望在這個基礎性研究課題中有所建樹。用類型學的方法去分析和探索新疆史前(或漢以前)全笑料的考古學文化特徵,雖然目前受材料的限制而步履維艱,但相信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更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實際工作,可以對此趨試只訂有一個逐漸清晰的面目。
目前正在承擔的國家文物局課題--公元十世紀前新疆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項目,也是從立足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開始,推進新疆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更深入拓展。
已發表的論文、簡報、報告、論著近二十篇。其中《消失的古城-樓蘭說匙霸王國之謎》獲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論著

1.《新疆察吾乎溝文化若干問題研究》,《考古求知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2.《新疆漢以前考古學文化的分區研究》,《早稻田大學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霉乃奔(予稿集)》,日本東京,2001年。
3.《消失的古城-樓蘭王國之謎》,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漢代西王母圖象類型學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學考古系成立十周年文集》,知識出版社,1998年。
5.《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998年12期。
3.《消失的古城-樓蘭王國之謎》,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漢代西王母圖象類型學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學考古系成立十周年文集》,知識出版社,1998年。
5.《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998年1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