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慶龍(1882—1952),字雲亭,靜寧威戎鎮受家峽人,清末秀才。幼時家境清貧,後遊學於平涼柳湖書院。
基本介紹
- 本名:受慶龍
- 字:雲亭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52年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光緒三十二年(1906)夏,慶龍隨長庚出師至新疆迪化藩署,任陸軍督練處測繪科長,代辦將弁學堂監督兼陸軍國小堂測繪教授。其時,日本外務遊歷官商務學士林出賢次郎在疆,每日公務而外,無片刻不論文談心,無星期不並馬驅馳,情義甚篤。
宣統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義,慶龍躋身革命隊伍。民國元年(1912)正月十七日,同劉子厚一同來到秦州(天水),“出示兩湖同鄉公函,勸鉞舉義”。二十三日,黃鉞在秦州宣布獨立,成立了甘肅臨時軍政府,受慶龍任軍政司廳長。
民國14年(1925),受慶龍在平涼鎮守使張兆鉀部任參謀。張系北洋軍閥吳佩孚之親信,將傾向進步的高桂滋抓獲,交平涼縣政府管押,擬嚴加懲辦,受慶龍設計釋放,使高免遭橫禍。此後受慶龍參加陝軍,進行北伐。北伐戰爭後,軍閥割據,內戰愈烈,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慶龍憤然而去南海普陀山為僧。高桂滋從平涼逃出,即參加東北軍,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得知慶龍情況後,親自請他下山,任十七軍少將參議。“九·一八”事變後,高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毛澤東致電高桂滋,說高的功績“令國人同佩”。“西安事變”後,慶龍力勸高通電回響“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號召。“蘆溝橋事變”爆發後,高桂滋主動請纓,率軍參戰,慶龍屢立戰功。
民國32(1943),慶龍回鄉,定居靜寧縣城。後倡議並直接參與《靜寧縣誌》(半部手稿)的編修工作,又與王爾全等協商籌辦學校、興修水利等地方公益事務,為民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慶龍當選為靜寧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應甘肅省人民政府的邀請,以特邀代表身份列席甘肅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1951年出席了甘肅省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此後,他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宣傳,下鄉召集座談會,動員民眾參加土改運動。身患重病,還囑其孫念曾按其口述,寫成材料,向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匯報。1952年2月,卒於家,享年71歲。靜寧縣黨政領導和各界人士組成治喪委員會,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書送了“為民捐軀”的挽幛。
個人作品
慶龍一生喜愛作詩,手稿在“文革”中被焚燒殆盡,僅存與友人同游新疆博克達山寫的《博達遊記》一冊(1901年由新疆官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