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與正·婚禮集·夏

反與正·婚禮集·夏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與正·婚禮集·夏
  • 譯者:丁世中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761827
  • 作者:阿爾貝·加繆 (Albert Camus)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185 頁
  • 開本:32 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加繆最重要的隨筆代表作

作者簡介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

圖書目錄

反與正
婚禮集

序言

本卷所收散文寫於1935年和1936年(當時我二十二歲),一年後在阿爾及利亞發表,印數很少。這個版本早就絕跡,而我一直不同意重印《反與正》。
我執意如此並無神秘的原因。我對這些文章中的思想一點兒也沒有拋棄之意,但總覺得它們的形式笨拙。我身不由己地對藝術懷有一些成見(下文另行說明),因而長期妨礙我考慮再版這些文章。這看上去十分虛榮,倒好像我的其他作品已符合種種要求。難道我還需要說明絕非如此嗎?我只是對《反與正》的笨拙比對別的作品更敏感,而對後者我也心知肚明。說明此點的惟一辦法是承認前者涉及、並且多少暴露出我最重視的主題。這本小書的文學價值問題解決後,我確實可以承認:對我來說,它的見證價值是很大的。我明確指出是“對我來說”,因為它是在我面前充當見證。它要求我忠實,也只有我知道這忠實的深度和難處。我試著解釋其原因。
勃里斯·帕蘭常常聲稱:這本小書包括了我的最佳作品。帕蘭弄錯了。我知道他是正派的,因此,這樣說並不是出於凡藝術家都有的那種不耐煩情緒:如果有人妄稱他的過去比現在要好的話。不,他之所以弄舟櫃錯,是因為在二十二歲上,除了天才之外,一般人都還不會罵你。但我懂得帕蘭想說什麼,他是憐憫藝術和憐憫哲學的畏敵。他是想說:在這些笨拙的篇章里比在以後的一切篇章里,有著更多真正的愛。他說得有道理。
這樣,每個藝術家都在心靈深處保留著一種獨一無二的源泉,在有生之年滋養著他的言行。當這源泉乾涸的時候,作品也就萎縮、甚至破綻百出。這無形的泉流不再澆灌藝術的荒蕪之地。這時藝術家的毛髮變得稀疏乾枯、頭頂茅草,成熟得可以緘默無言或被打入沙龍(那同沉默是一回事兒)。就我來說,我知道自己創作的源泉就在《反與正》之中,在我久久居留過的貧困和光明的天地里;而我留下的記憶至今還使我櫃譽禁免遭兩種彼此相反的危險,它們威脅著一切藝術家,那就是怨恨和自滿。
首先,對我來說,貧困從來不是一種不幸:光明在那裡散播著瑰寶。連我的反叛也被照耀得光輝燦爛。我想我可以理直氣壯地指出,這反叛幾戒燥櫻捆乎始終是為了大家而進行的,是為了使大家的生活能夠升向光明。不能斷言,我的心靈生來就適於產生這樣一類的愛。不過環境幫助了我。為了糾正天生的無動於衷,我置身於貧困與陽光之間。由於貧困,我才不會相信,陽光下和歷史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陽光讓我明白,歷史並不等於一切。改造生活,這是對的,但並不是要改造那個我奉若神明的世界。或許我正是這樣走進了如今的事業,天真無邪地踩上一條鋼絲,在上面舉步維艱地行進,也並不一定能到達目的地。換句話說,我變成了藝術家。如果可以肯定,沒有拒絕和贊同也就沒有藝術。
……
有什麼關係!我只是想指出:自出版這本書以來,雖然我走過了許多路,卻沒有前進多少。常常自以為前進,實際上卻後退了。但是歸根結底,我的錯誤、我的無知和我的忠誠,都讓我重新踏上這條舊路:我是以《反與正》開闢這條路的,而在我後來所做的一切中均可窺見它的蹤跡。比如在阿爾及爾的某幾天清晨,我始終帶著微醺又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是這樣,那又為什麼久久不肯再版這微不足道的證詞呢?首先要重申的是:我身上有一種藝術上的牴觸心理,猶如別人有道德和宗教上的牴觸一樣。作為某種自由天性的子孫,“不能這樣做”之類的禁令和想法對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但作為嚴格藝術傳統的奴隸、並且是由衷讚嘆的奴隸,卻牢記此種禁令。也許此種提防針對我的無政府沉疴,因而還有些用處。我了解自己的混亂無序、拳影籃某些本能狂暴激烈以及我可能陷入的、不體面的放肆。藝術作品為了能樹立起來,首先就得運用這類晦暗不明的心靈力量。但為此也要將它良愉主祝們艱寒捆納入軌道、築上堤壩,好讓潮水也能上升。直到如今,也許我的堤壩失之於過高。因此有時便出現這種生硬的文筆……不過,總有一天在我的為人和言論之間將出現平衡。我斗膽寫下,也許這一天我可以建成自己夢想的事業。我在這裡是指:那作品應多少類似《反與正》,並且訴說某種形式的愛。讀者就可以理解我將這些青年時代的散文保留給自己的第二條理由了。我們最珍視的那些秘密,常常會在笨拙和混亂中和盤托出。而在過分矯飾之下,往往也會流露心曲。最好等到有台估采了賦予這些秘密以一定形式的專業技巧,同時也不斷讓讀者聽到這心音,等到能差不多均衡地結合天然與藝術。總之是等到學會如何生活。因為只有會生活,才同時會做各種事情。在藝術上,要么一切同時湧來,要么一無所有。沒有火就沒有光。司湯達某日驚呼:“可我的靈魂如果不熊熊燃燒,就會變成經受磨難的烈火。”在這一點上與他相像的人,就只能在這熊熊烈火中創造。在烈火的尖頂,突然爆出的是吶喊、是迴蕩這吶喊的詞句。我們是些尚無把握成為藝術家的人,但又確知自己不是別的材料。我在這裡所說的,就是我們這種人日夜期待的前途,對此我們才終於願意生存。
既然是在等待,而且很可能是白等,那為什麼如今又同意再版昵?首先是因為一些讀者找到了說服我的理由∞。其次是因為在藝術家一生中,到一定時候他要總結過去,接近自己的根源,以便今後堅持下去。今天就是這樣的,我無須贅言。既然奮力建立一種語言並複述一些神話故事,如果我最終不能重新寫出《反與正》,那我就注定一無成就了,這便是我心中的信念。不過無論如何,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夢想自己必將成功,在這部作品中仍然著重表現一位母親難能可貴的沉默寡言以及一名男子如何竭力討回公道或討回一種愛,以抵消這沉默。在生活的夢境裡,就是這樣的人,在死亡之地找到了真理,又得而復失,然後又回到平靜的祖國,那裡就連死亡也是幸福的沉默。其間他歷經戰亂、呼喊、對愛情和公正的瘋狂追求,最後是揪心的痛苦。還有……是的,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夢想,即使在流亡中也是如此。因為我至少確確實實知道:人的創作不過是藉助於藝術,通過漫長的道路,重新發現那兩三個淳樸而偉大的形象。而心扉首次敞開就是向著這些形象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在二十年的勞動和創作之餘,我過日子的同時仍帶著這樣的想法:我的創作尚未開始。藉此再版的機會,回首寫下的處女篇章,我立刻想到要申明的便是這些。
……
有什麼關係!我只是想指出:自出版這本書以來,雖然我走過了許多路,卻沒有前進多少。常常自以為前進,實際上卻後退了。但是歸根結底,我的錯誤、我的無知和我的忠誠,都讓我重新踏上這條舊路:我是以《反與正》開闢這條路的,而在我後來所做的一切中均可窺見它的蹤跡。比如在阿爾及爾的某幾天清晨,我始終帶著微醺又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是這樣,那又為什麼久久不肯再版這微不足道的證詞呢?首先要重申的是:我身上有一種藝術上的牴觸心理,猶如別人有道德和宗教上的牴觸一樣。作為某種自由天性的子孫,“不能這樣做”之類的禁令和想法對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但作為嚴格藝術傳統的奴隸、並且是由衷讚嘆的奴隸,卻牢記此種禁令。也許此種提防針對我的無政府沉疴,因而還有些用處。我了解自己的混亂無序、某些本能狂暴激烈以及我可能陷入的、不體面的放肆。藝術作品為了能樹立起來,首先就得運用這類晦暗不明的心靈力量。但為此也要將它們納入軌道、築上堤壩,好讓潮水也能上升。直到如今,也許我的堤壩失之於過高。因此有時便出現這種生硬的文筆……不過,總有一天在我的為人和言論之間將出現平衡。我斗膽寫下,也許這一天我可以建成自己夢想的事業。我在這裡是指:那作品應多少類似《反與正》,並且訴說某種形式的愛。讀者就可以理解我將這些青年時代的散文保留給自己的第二條理由了。我們最珍視的那些秘密,常常會在笨拙和混亂中和盤托出。而在過分矯飾之下,往往也會流露心曲。最好等到有了賦予這些秘密以一定形式的專業技巧,同時也不斷讓讀者聽到這心音,等到能差不多均衡地結合天然與藝術。總之是等到學會如何生活。因為只有會生活,才同時會做各種事情。在藝術上,要么一切同時湧來,要么一無所有。沒有火就沒有光。司湯達某日驚呼:“可我的靈魂如果不熊熊燃燒,就會變成經受磨難的烈火。”在這一點上與他相像的人,就只能在這熊熊烈火中創造。在烈火的尖頂,突然爆出的是吶喊、是迴蕩這吶喊的詞句。我們是些尚無把握成為藝術家的人,但又確知自己不是別的材料。我在這裡所說的,就是我們這種人日夜期待的前途,對此我們才終於願意生存。
既然是在等待,而且很可能是白等,那為什麼如今又同意再版昵?首先是因為一些讀者找到了說服我的理由∞。其次是因為在藝術家一生中,到一定時候他要總結過去,接近自己的根源,以便今後堅持下去。今天就是這樣的,我無須贅言。既然奮力建立一種語言並複述一些神話故事,如果我最終不能重新寫出《反與正》,那我就注定一無成就了,這便是我心中的信念。不過無論如何,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夢想自己必將成功,在這部作品中仍然著重表現一位母親難能可貴的沉默寡言以及一名男子如何竭力討回公道或討回一種愛,以抵消這沉默。在生活的夢境裡,就是這樣的人,在死亡之地找到了真理,又得而復失,然後又回到平靜的祖國,那裡就連死亡也是幸福的沉默。其間他歷經戰亂、呼喊、對愛情和公正的瘋狂追求,最後是揪心的痛苦。還有……是的,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夢想,即使在流亡中也是如此。因為我至少確確實實知道:人的創作不過是藉助於藝術,通過漫長的道路,重新發現那兩三個淳樸而偉大的形象。而心扉首次敞開就是向著這些形象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在二十年的勞動和創作之餘,我過日子的同時仍帶著這樣的想法:我的創作尚未開始。藉此再版的機會,回首寫下的處女篇章,我立刻想到要申明的便是這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