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龍公祠

友龍公祠

位於佛堂鎮江東路120號,是老市基村丁氏家族繼汝戩公祠後的第二座祠堂。它始建於1919年,完工於1926年,落地面積共有七百多平方米。其造型一改傳統祠堂格局,前後三進,三個天井呈一個倒著的“品”字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友龍公祠
  • 地理位置:浙江義烏
  • 占地面積:約750平米
友龍公祠
位於佛堂鎮江東路120號,是老市基村丁氏家族繼汝戩公祠後的第二座祠堂。它始建於1919年,完工於1926年,落地面積共有七百多平方米。其造型一改傳統祠堂格局,前後三進,三個天井呈一個倒著的“品”字型。
其正門上由清末狀元山東維坊王壽彭書寫石刻的“友龍公祠”四個大字,有其來歷:傳說當年慈禧太后欽點龍虎榜時,正在做壽,偶見“王壽彭”名字,心中頓喜。旁觀的太監見狀,馬上恭維地說“太后當王,又逢壽誕,如人百歲的彭祖來賀,此乃吉星高照啊”!慈禧太后一聽,立即欣然提筆欽點王壽彭為頭名狀元。1926 年,友龍太公的裔孫丁廷管(1887—1970)在山東省高等法院當推事庭長,遂請王壽彭書寫了“友龍公祠”四個大字,以圖吉利。
友龍公祠大天井邊和中進廳堂內的24根石柱上,分別鐫刻著12副不同字型的書法楹聯。其每字每句,不但生動地描繪了創業者為什麼要選中這塊風水寶地建祠堂的初衷,而且還寄寓著為什麼穿鎮而過的義烏江水自東向西流,而佛堂鎮內古街道卻要自西向東與江水流向逆向,稱呼為上街、下街的故事。加上牛腿、鵲拱、門窗及其十分精細雕刻藝術的點綴,整座祠堂,無處不蘊藏著佛堂古鎮濃重的古文化氣息。
位於友龍公祠中廳中的一副長聯:
基地奠瑤魚,地接婺江,飲水思源,願世世子孫無忘祖德;
廟堂輝景象,派分磐石,報本追遠,喜莘莘俎豆時薦神羞。
作者巧妙地選用了佛堂古鎮是塊“天上瑤魚落凡間,頭朝北來尾朝南,瑤魚口吞江流水,招財進寶富佛堂”風水寶地的神話故事,結合義烏江下接金華婺江的地理環境,在這裡建“磐石丁氏”宗廟的初衷,是企盼子子孫孫把握好“滾滾江水如財源”契機,可以“勤勞致富,子孫昌盛”的良苦用心。
“詒厥孫謀化居佛鎮,繩其祖武垂釣瑤魚。”
“業創統垂光前後裕,仁基禮范植本發源。”
這兩副楹聯用“垂釣瑤魚”的典故,明確地指出了友龍公祠是位於“瑤魚頭”地名的位置。寓意:創建友龍公祠,是讓世代子孫,“垂釣瑤魚”“光前裕後”。形象地把佛堂古街道,比喻成只有與義烏江的流水“逆向稱呼”,把這個瑤魚“頭”的方位稱之為“下街”;把“魚尾”稱之為“上街”,才能象徵瑤魚接吞從上游滾滾而來的義烏江水“招財進寶”,這才是祖先為什麼要選址在這裡建宗廟祠堂的本來用意。 (作者 賈滄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