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又青閒吟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61頁
- 開本: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嚴甦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36.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又青閒吟》是作者個人現存的詩、詞、聯、書法手稿的一個自選集,是作者文化養老的自勉,也是一份對友情、親情和歷史的記錄。《又青閒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作者的生活與思想、經歷與追求,反映了一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反右”“文革”、改革開放……近九十年中國歷史變遷的老人的內心世界、真情實感。
作者簡介
嚴甦,1925年生,江蘇淮安人。抗日戰爭時期加入新四軍,20世紀50年代在華東軍區通信學校編著《軍用通信術語彙編》,80年代從江漢大學任上離休,在《華夏吟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中華吟藪》(海潮出版社)、《江漢大學學報》等書刊上陸續發表詩、詞、聯、書法作品。
圖書目錄
一、往事銘心
1.學海苦舟(四首)(1938年夏一1939年秋)
2.故園劫後(1943年5月)
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二首)(1995年9月3日)
4.整風學習有感(1946年春)
5.踏冰渡黃河(1947年冬)
6.“電鍵”木魚試諧嗚——記駐軍三峰寺一幕(1949年夏)
7.“五七”路(三首)
8.送教進農場(1986年1月24日於東山農場)
9.“一磚”吟(二首)(2000年初)
10.庸碌辯(2000年1月11日)
二、緬懷勵志
1.恩米同志永垂不朽(1976年1月8日)
2.驚聞噩耗(1976年9月9日16:30泣書於收音機旁)
3.拭淚讀訃(1976年9月10日)
4.漁家傲·紅帆萬里向朝陽(1976年12月26日)
5.捧鬯紀周年(1977年1月8日)
6.清平樂·繼承主席遺志(1977年9月9日)
7.清明(1986年4月5日)
8.紀念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1993年冬)
9.中秋憶偉人(1995年9月9日)
10.向老班長學習(三首)
三、詠物寄情
1.粗茶淡飯(1993年夏)
2.莫學野藤隨枝攀(1993年11月16日)
3.翰墨情(1995年4月)
4.金筆贊(1996年6月10日)
5.觀曇遐想(1996年9月18日)
6.對聯·竹梅贊(1998年12月19日)
7.《牧牛圖》初識(1999年5月15日)
8.寒窗梅(二首)
9.硯池(2001年秋)
10.三友(四首)(2004年10月一2011年11月)
11.對聯·杉之歌(二比)(2012年春)
12.卉彥吟(2011年12月17日)
四、感事抒懷
1.學習張海迪事跡有感(1983年5月7日)
2.讀老鄰居熱情來函有感(1984年6月11日)
3.規律與心愿(1984年11月21日)
4.評優之後(1984年12月6日)
5.在老年運動會佇列中(1984年12月9日)
6.慨“聯盟”解體(1992年1月28日)
7.廉政吟(1993年10月20日)
8.桑榆習韻唱晚晴(1993年11月15日)
9.坑民法不容(1994年8月30日)
10.臨《難得糊塗》有感(2003年5月15日)
11.羨“神舟”,期登月(2003年11月15日)
五、盛世放歌
1.歡呼小平復出(1975年1月20日)
2.卜運算元·新春獻詞(1977年2月17日)
3.迎“五一”(1977年5月1日)
4.高舉錘鐮不下鞍(1977年7月1日)
5.水調歌頭·“八一”紅旗展(1977年8月1日)
6.減字木蘭花—獻給十二大(1982年9月7日)
7.除夕抒懷(1982年12月30目)
8.新年祝詞(四首)
9.卜運算元·金秋佳節多(1994年10月13日)
10.校慶抒懷(二首)(1994年12月13日)
11.憶江南·重陽(1995年秋)
12.對聯·賀老年大學春季班開學(1996年3月1日)
13.歡呼香港回歸(二首)
14.慶“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
15.迎國慶(1997年9月19日)
16.九八金秋吟(1998年10月5日)
17.憶江南·七一感懷(1999年7月1日)
18.卜運算元·中秋贊師(1995年9月10日)
19.跨紀抒懷(2001年1月1日)
20.航標——獻給建黨八十周年(2001年7月1日)
21.戊子金秋吟(2008年10月)
六、遊覽遣興
1.旅廣訪“趙公”(1984年6月1日)
2.獅嶺惜別(1987年6月27日)
3.關山遇(1993年11月7日)
4.浦江行(1994年8月5日)
5.旅滬歸來(1994年8月)
6.初登武漢長江二橋(四首)(1995年6月19日)
7.鬧西山(1995年10月12日)
8.蓮湖秋色(1995年10月12日)
9.天河空港(1995年10月)
10.雙鳳亭(1996年4月15日)
11.木蘭湖(1996年4月15日)
12.南浦月·鷺島對(1996年4月15日)
13.初跨白沙洲大橋(2000年9月24日)
七、交誼酬賀
1.祈盼久別老友重聚(1973年秋於省黨校)
2.迎新教師進修歸來(二首)(1982年1月14日)
3.喜接38年前的軍校同學錄(1984年8月1日)
4.祝壽聯(1988年秋)
5.謝濤、濂春節來訪(1990年2月14日)
6.祝青齋翁七十華誕(1996年12月25日)
7.復老戰友方勇同志(1999年3月5日)
8.題《中華吟藪》(二首)(1999年8月10日)
9.卜運算元·中秋致羅公(1999年9月10日)
10.贊武醫(二首)(1999年8月12日於同濟醫院)
11.贊老年病院(四首)(2000年1月25日)
12.獻給護士節(2000年5月12日於武漢老年病醫院)
13.嵌名詩·千禧元春致秀堯、佑芳二老(2001年1月6日)
14.獻給四位老同志(四首)(2001年春節)
15.贊老年病醫院病友合唱隊(二首)(2005年11月)
16.賀秉乾老師八秩大慶(二首)(2009年11月)
17.《感悟集》讀後吟(2009年12月)
18.喜讀《追溯集》(2011年9月30日)
八、吟友唱和
1.和開濤《花甲抒懷》(1987年1月)
2.贊《鵲梅圖》(二首)(1992年2月)
3.喜讀《幽谷雙舍圖》(一首加五比)(1992年12月一1999年2月)
4.重陽和二青(1993年lO月)
5.春訪青齋(和濤、濂贈書題詩)
6.應徵聯(課堂作業)(1996年6月26日於市老年大學)
7.《鬱江》筆會(二首)(1999年8月)
8.應《鬱江》征聯(二比)
9.試續“絕對”(二比)(2000年8月)
10.金蘭曲(三首)(1999年秋一2000年冬)
11.應22屆春聯賽征聯(二比)(2000年11月17日)
12.獻給學會引路人(2001年2月17日)
13.應“《南京人》杯”詩聯文大賽征聯(四比)
14.步韻祝濤公八秩壽辰(2006年4月23日)
15.《山水同歌》贊(2008年秋)
16.嵌名聯·獻給善訓同志(2012年5月22日)
九、芝蘭室贊
1.青孫書齋即景(對聯)(1996年6月於富康花園儉、方新居)
2.贊南二舍新居(對聯)(1998年12月23日)
3.青齋銘(借禹錫韻,唱吟友齋)(2001年秋)
4.白衣天使喜喬遷(嵌名詩三首)(2003年6月於東湖醫院)
5.飛、紅喬遷慶宴即興(二首)(2003年2月3日)
6.贊儉、方富康寓(嵌名詩)(2003年2月7日)
7.贊綠色家園新居(2006年春)
8.贊堤角新寓(2006年春)
9.江城美廈(賀華、健喬遷怡景新居)(2006年5月17日)
10.彩廈新寓自賞(三首)(2011年3月)
11.贊飛、紅、彥湖濱新居(二首)(2011年11月)
十、親情依依
1.家書鄉報暖我心——和石弟《鄉情》詩(二首)
(1991年10月27日)
2.我的家——為緣緣學語、認字而作(四首)(1993年春)
3.小杉贊——為愛孫五周歲而作(1993年3月30日)
4.佳節倍思親(二首)
5.春聯——慰勉青年子侄們(三比)(1994年春節)
6.向家鄉親人拜年(1994年2月1日)
7.贊勉紅兒(1996年7月1日)
8.卜運算元·中秋復素英(1995年9月10日)
9.為親家翁壽(1999年11月16日)
10.向敏姊祝壽、致敬(辛巳臘月)
11.嵌名詩·喜吟煥、英花甲(2004年夏)
12.賀兄嫂九秩大慶(嵌名詩)(甲申秋)
13.對聯·贊儉、方五秩自強路(2005年秋)
14.長堤逐浪(2010年4月10日於老年病醫院)
15.嵌名詩·喜吟希、麗新房(2011年3月)
16.賀祺弟七十壽辰(2011年10月6日)
17.題辰孫贈畫(2012年10月27日)
十一、信步閒吟
1.對聯·晚秋尋幽(1999年11月於市老年病醫院)
2.湖東春色(三首)(2002年春)
3.桂園即興(二首)(2002年9月22日)
4.東湖秋夕(三首)(2005年秋)
5.秋思(四首)(2005年重陽節)
6.對聯(2011年11月15日)
7.米歲自勉(2013年2月21日)
十二、翰墨情懷
跋
1.學海苦舟(四首)(1938年夏一1939年秋)
2.故園劫後(1943年5月)
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二首)(1995年9月3日)
4.整風學習有感(1946年春)
5.踏冰渡黃河(1947年冬)
6.“電鍵”木魚試諧嗚——記駐軍三峰寺一幕(1949年夏)
7.“五七”路(三首)
8.送教進農場(1986年1月24日於東山農場)
9.“一磚”吟(二首)(2000年初)
10.庸碌辯(2000年1月11日)
二、緬懷勵志
1.恩米同志永垂不朽(1976年1月8日)
2.驚聞噩耗(1976年9月9日16:30泣書於收音機旁)
3.拭淚讀訃(1976年9月10日)
4.漁家傲·紅帆萬里向朝陽(1976年12月26日)
5.捧鬯紀周年(1977年1月8日)
6.清平樂·繼承主席遺志(1977年9月9日)
7.清明(1986年4月5日)
8.紀念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1993年冬)
9.中秋憶偉人(1995年9月9日)
10.向老班長學習(三首)
三、詠物寄情
1.粗茶淡飯(1993年夏)
2.莫學野藤隨枝攀(1993年11月16日)
3.翰墨情(1995年4月)
4.金筆贊(1996年6月10日)
5.觀曇遐想(1996年9月18日)
6.對聯·竹梅贊(1998年12月19日)
7.《牧牛圖》初識(1999年5月15日)
8.寒窗梅(二首)
9.硯池(2001年秋)
10.三友(四首)(2004年10月一2011年11月)
11.對聯·杉之歌(二比)(2012年春)
12.卉彥吟(2011年12月17日)
四、感事抒懷
1.學習張海迪事跡有感(1983年5月7日)
2.讀老鄰居熱情來函有感(1984年6月11日)
3.規律與心愿(1984年11月21日)
4.評優之後(1984年12月6日)
5.在老年運動會佇列中(1984年12月9日)
6.慨“聯盟”解體(1992年1月28日)
7.廉政吟(1993年10月20日)
8.桑榆習韻唱晚晴(1993年11月15日)
9.坑民法不容(1994年8月30日)
10.臨《難得糊塗》有感(2003年5月15日)
11.羨“神舟”,期登月(2003年11月15日)
五、盛世放歌
1.歡呼小平復出(1975年1月20日)
2.卜運算元·新春獻詞(1977年2月17日)
3.迎“五一”(1977年5月1日)
4.高舉錘鐮不下鞍(1977年7月1日)
5.水調歌頭·“八一”紅旗展(1977年8月1日)
6.減字木蘭花—獻給十二大(1982年9月7日)
7.除夕抒懷(1982年12月30目)
8.新年祝詞(四首)
9.卜運算元·金秋佳節多(1994年10月13日)
10.校慶抒懷(二首)(1994年12月13日)
11.憶江南·重陽(1995年秋)
12.對聯·賀老年大學春季班開學(1996年3月1日)
13.歡呼香港回歸(二首)
14.慶“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
15.迎國慶(1997年9月19日)
16.九八金秋吟(1998年10月5日)
17.憶江南·七一感懷(1999年7月1日)
18.卜運算元·中秋贊師(1995年9月10日)
19.跨紀抒懷(2001年1月1日)
20.航標——獻給建黨八十周年(2001年7月1日)
21.戊子金秋吟(2008年10月)
六、遊覽遣興
1.旅廣訪“趙公”(1984年6月1日)
2.獅嶺惜別(1987年6月27日)
3.關山遇(1993年11月7日)
4.浦江行(1994年8月5日)
5.旅滬歸來(1994年8月)
6.初登武漢長江二橋(四首)(1995年6月19日)
7.鬧西山(1995年10月12日)
8.蓮湖秋色(1995年10月12日)
9.天河空港(1995年10月)
10.雙鳳亭(1996年4月15日)
11.木蘭湖(1996年4月15日)
12.南浦月·鷺島對(1996年4月15日)
13.初跨白沙洲大橋(2000年9月24日)
七、交誼酬賀
1.祈盼久別老友重聚(1973年秋於省黨校)
2.迎新教師進修歸來(二首)(1982年1月14日)
3.喜接38年前的軍校同學錄(1984年8月1日)
4.祝壽聯(1988年秋)
5.謝濤、濂春節來訪(1990年2月14日)
6.祝青齋翁七十華誕(1996年12月25日)
7.復老戰友方勇同志(1999年3月5日)
8.題《中華吟藪》(二首)(1999年8月10日)
9.卜運算元·中秋致羅公(1999年9月10日)
10.贊武醫(二首)(1999年8月12日於同濟醫院)
11.贊老年病院(四首)(2000年1月25日)
12.獻給護士節(2000年5月12日於武漢老年病醫院)
13.嵌名詩·千禧元春致秀堯、佑芳二老(2001年1月6日)
14.獻給四位老同志(四首)(2001年春節)
15.贊老年病醫院病友合唱隊(二首)(2005年11月)
16.賀秉乾老師八秩大慶(二首)(2009年11月)
17.《感悟集》讀後吟(2009年12月)
18.喜讀《追溯集》(2011年9月30日)
八、吟友唱和
1.和開濤《花甲抒懷》(1987年1月)
2.贊《鵲梅圖》(二首)(1992年2月)
3.喜讀《幽谷雙舍圖》(一首加五比)(1992年12月一1999年2月)
4.重陽和二青(1993年lO月)
5.春訪青齋(和濤、濂贈書題詩)
6.應徵聯(課堂作業)(1996年6月26日於市老年大學)
7.《鬱江》筆會(二首)(1999年8月)
8.應《鬱江》征聯(二比)
9.試續“絕對”(二比)(2000年8月)
10.金蘭曲(三首)(1999年秋一2000年冬)
11.應22屆春聯賽征聯(二比)(2000年11月17日)
12.獻給學會引路人(2001年2月17日)
13.應“《南京人》杯”詩聯文大賽征聯(四比)
14.步韻祝濤公八秩壽辰(2006年4月23日)
15.《山水同歌》贊(2008年秋)
16.嵌名聯·獻給善訓同志(2012年5月22日)
九、芝蘭室贊
1.青孫書齋即景(對聯)(1996年6月於富康花園儉、方新居)
2.贊南二舍新居(對聯)(1998年12月23日)
3.青齋銘(借禹錫韻,唱吟友齋)(2001年秋)
4.白衣天使喜喬遷(嵌名詩三首)(2003年6月於東湖醫院)
5.飛、紅喬遷慶宴即興(二首)(2003年2月3日)
6.贊儉、方富康寓(嵌名詩)(2003年2月7日)
7.贊綠色家園新居(2006年春)
8.贊堤角新寓(2006年春)
9.江城美廈(賀華、健喬遷怡景新居)(2006年5月17日)
10.彩廈新寓自賞(三首)(2011年3月)
11.贊飛、紅、彥湖濱新居(二首)(2011年11月)
十、親情依依
1.家書鄉報暖我心——和石弟《鄉情》詩(二首)
(1991年10月27日)
2.我的家——為緣緣學語、認字而作(四首)(1993年春)
3.小杉贊——為愛孫五周歲而作(1993年3月30日)
4.佳節倍思親(二首)
5.春聯——慰勉青年子侄們(三比)(1994年春節)
6.向家鄉親人拜年(1994年2月1日)
7.贊勉紅兒(1996年7月1日)
8.卜運算元·中秋復素英(1995年9月10日)
9.為親家翁壽(1999年11月16日)
10.向敏姊祝壽、致敬(辛巳臘月)
11.嵌名詩·喜吟煥、英花甲(2004年夏)
12.賀兄嫂九秩大慶(嵌名詩)(甲申秋)
13.對聯·贊儉、方五秩自強路(2005年秋)
14.長堤逐浪(2010年4月10日於老年病醫院)
15.嵌名詩·喜吟希、麗新房(2011年3月)
16.賀祺弟七十壽辰(2011年10月6日)
17.題辰孫贈畫(2012年10月27日)
十一、信步閒吟
1.對聯·晚秋尋幽(1999年11月於市老年病醫院)
2.湖東春色(三首)(2002年春)
3.桂園即興(二首)(2002年9月22日)
4.東湖秋夕(三首)(2005年秋)
5.秋思(四首)(2005年重陽節)
6.對聯(2011年11月15日)
7.米歲自勉(2013年2月21日)
十二、翰墨情懷
跋
序言
昔人常用“十年寒窗苦”形容自己漫長艱辛的求學歷程。我12歲時抗日戰爭爆發,14歲失學,15歲從戎,學歷很短,本不敢奢談寒窗。但是,雖然戰爭燒毀了我少年時的“寒窗”,卻也把我推上一所社會大課堂,使我在那裡通過摸索逐步擁有了一個形式多樣,似寒猶暖,能與我形影相隨的大“寒窗”。每當我回憶往事時,這個“寒窗”的身影總能浮現在我的眼前,一股濃濃的寒窗情愫總會湧上心頭,湧出筆端,必欲一吐為快。
記得在1976年冬,我曾給去外地進修的幾位青年教師吟贈過一首小詩:
勁草不貪溫室暖,傲梅常伴寒窗開。
霜欺雪壓花猶俏,吐艷迎春香滿齋。
這首小詩,其實也就是我自己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窗寒情愫的自白。
傲梅常伴寒窗開
我高小畢業後不久,縣城就淪陷了,縣立中學不知去向,家鄉成為敵後游擊區。由於交通閉塞,缺乏去大後方求學的信息和條件,敵占區的學校自然不願去。正在求學無門時,鄰縣有一所職業中學流亡到我家鄉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堅持辦學,我便成了該校的一員。這是一所由愛國人士開辦的私立學校,頗得社會各界支持。為了避開敵偽的掃蕩和騷擾,該校常須轉移校址。每次轉移時,老師和學生都要像戰士一樣輕裝行進,往往是“教材行李背肩上,兩隻草鞋走四方”。到達新的校址時,當地如有祠堂廟宇,便可“借得家祠設課堂,不同宗姓可同窗。更將古剎當公寓,試與如來話短長”。有的地方連祠堂廟宇也借不到,那就只好“打穀場邊傳學業,農家小屋做書房”了。 。
儘管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必修課仍然包括了體育課。這既是少年學子的需要,也是學校頻頻轉移的需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體育課主要進行負重長跑、背式拔河、游泳和划船等方面的訓練。這些課程的優秀生,在陸路行軍或水路轉移時都是主力軍和佼佼者。 寒窗之寒,與苦不可分。這不僅表現在學校生活中,也表現在需求多變、時間緊迫的在職學習中。
我參加革命時,已是抗戰末期,面臨大反攻的形勢,各方面都需要補充大量人才。
記得在1976年冬,我曾給去外地進修的幾位青年教師吟贈過一首小詩:
勁草不貪溫室暖,傲梅常伴寒窗開。
霜欺雪壓花猶俏,吐艷迎春香滿齋。
這首小詩,其實也就是我自己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窗寒情愫的自白。
傲梅常伴寒窗開
我高小畢業後不久,縣城就淪陷了,縣立中學不知去向,家鄉成為敵後游擊區。由於交通閉塞,缺乏去大後方求學的信息和條件,敵占區的學校自然不願去。正在求學無門時,鄰縣有一所職業中學流亡到我家鄉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堅持辦學,我便成了該校的一員。這是一所由愛國人士開辦的私立學校,頗得社會各界支持。為了避開敵偽的掃蕩和騷擾,該校常須轉移校址。每次轉移時,老師和學生都要像戰士一樣輕裝行進,往往是“教材行李背肩上,兩隻草鞋走四方”。到達新的校址時,當地如有祠堂廟宇,便可“借得家祠設課堂,不同宗姓可同窗。更將古剎當公寓,試與如來話短長”。有的地方連祠堂廟宇也借不到,那就只好“打穀場邊傳學業,農家小屋做書房”了。 。
儘管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必修課仍然包括了體育課。這既是少年學子的需要,也是學校頻頻轉移的需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體育課主要進行負重長跑、背式拔河、游泳和划船等方面的訓練。這些課程的優秀生,在陸路行軍或水路轉移時都是主力軍和佼佼者。 寒窗之寒,與苦不可分。這不僅表現在學校生活中,也表現在需求多變、時間緊迫的在職學習中。
我參加革命時,已是抗戰末期,面臨大反攻的形勢,各方面都需要補充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