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消化中直接種間電子傳遞的新路徑及其作用

厭氧消化中直接種間電子傳遞的新路徑及其作用

《厭氧消化中直接種間電子傳遞的新路徑及其作用》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張耀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厭氧消化中直接種間電子傳遞的新路徑及其作用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耀斌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地桿菌與發酵微生物之間直接種間電子傳遞(DIET)的發現,突破了厭氧消化以氫為電子傳遞載體的傳統認識,開啟了高效厭氧消化的新思路。但是,目前被證實具有DIET功能的微生物僅限於以乙醇為電子供體的幾對微生物。前期研究顯示,導體材料對混菌體系DIET的促進,可大幅增加甲烷產量。顯然,混菌下如此明顯的DIET是不可能單獨由幾株微生物完成的。我們推測,厭氧微生物及其代謝底物的多樣性,為更多種類微生物和底物參與到DIET,提供很大可能。基於此,本課題擬開展厭氧消化中DIET新路徑及其作用研究。主要內容包括:(1)厭氧消化中具有DIET功能微生物的富集與作用規律;(2) DIET微生物的分離提純與功能的初步確認;(3) DIET新路徑的電子傳遞的再確認;(4)厭氧消化中DIET的作用規律及其調控。通過以上研究,期待揭示厭氧消化中微生物DIET原理和作用規律,為進一步提升厭氧消化技術水平提供科學支持。

結題摘要

目前我國厭氧消化系統基本都按照水解酸化-產甲烷理論設計,其實質是以氫氣為電子載體的種間氫擴散傳遞(IHT)。由於酸化菌和產甲烷菌的代謝速度不一,易出現酸性積累和氫分壓上升,使產甲烷停頓,乃至厭氧失敗。本項目試圖在厭氧系統下開闢一種全新的產甲烷方式:有機物通過異化鐵還原菌的氧化,產生的電子通過其胞外傳遞至產甲烷菌,產甲烷菌接受電子還原CO2為甲烷,即直接種間電子傳遞(DIET)。這種產甲烷方式於2012年被美國微生物學家在兩株地桿菌和甲烷菌、簡單單一底物的體系下發現。但這兩株純菌在複雜底物、混菌的厭氧體系下豐度很低,無法支撐起有效的DIET。本項目率先開展厭氧系統的DIET研究,發現在傳統厭氧系統(包括微生物電化學系統)中存在不同程度的DIET方式。創新性的從以下方面構建該新型產甲烷。電子受體端:採用Fe(III)氧化物富集異化鐵還原菌,為DIET提供微生物條件,地桿菌豐度提高20%,甲烷產率提高20-40%。電子連線方式:利用碳導體材料、磁鐵礦、電子穿梭體等,橋接鐵還原菌與甲烷菌間的電子交換,在氫分壓上升導致水解酸化產甲烷受阻時,仍能維持系統正常運行。電子供體端:考慮到乙醇氧化釋放熱量較高,提出對有機底物進行乙醇型發酵預處理,預處理後進入甲烷段的進料中含有5%-10%乙醇,卻增加甲烷產率50%-80%。另一方面,發現DIET產甲烷的胞外電子傳遞機制,在電勢刺激下,蛋白質的電改性可有效富集具有胞外電子傳遞功能的微生物。在以上基礎上,通過DIET與IHT的耦合,大幅改善厭氧消化效能。本項目在新型厭氧產甲烷及胞外電子傳遞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決了制約厭氧消化套用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在Nat Comm、Water Res等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1篇,其中第一標註19篇。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以本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成果獲得兩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均為第二完成人),獲得興遼英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遼寧特聘教授)稱號,成果套用於城市污泥厭氧甲烷化、廢水厭氧處理工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