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黃土

原生黃土

原生黃土又稱老黃土,是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第四紀陸相沉積物。主要由疏鬆的粉砂粒構成,灰黃色,富含易溶岩及鈣質結核,柱狀節理髮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並具濕陷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生黃土
  • 別稱:老黃土
  • 形成條件: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
  • 構成:由疏鬆的粉砂粒構成
  • 特性:富含易溶岩及鈣質結核
  • 色澤:灰黃色
釋義,分布,成因和特點,

釋義

原生黃土又稱老黃土,是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第四紀陸相沉積物。主要由疏鬆的粉砂粒構成,灰黃色,富含易溶岩及鈣質結核,柱狀節理髮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並具濕陷性。

分布

在我國西北及華北地區廣泛分布,為黃土中之最典型者,多分布在老的地形部位,沉積後未經大的變動,黃土特性表現得最為明顯。人工開發的窯洞也大多分布在這種黃土上。

成因和特點

原生黃土又稱“黃土”。黃土主要由粉砂顆粒(其中粒徑0.01—0.1毫米者約占50%)所組成的第四紀陸相沉積物,一般呈灰黃、紅黃及棕黃色。黃土富含易溶鹽及鈣質結核。黃土中碎屑礦物(石英,長石、雲母、角閃石、輝石、電氣石、綠簾石等)約占70%左右,以石英、長石為主;粘土礦物約占20—30%,碎屑礦物中重曠物約占5—9%。黃土質地鬆散, 具有肉眼可見的大孔隙,不具層理。柱狀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實,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後易崩解,並發生大量的沉陷。黃土中若具有層理且夾有多量砂粒或粘土成分時,則稱黃土狀土或黃土狀岩石,也有人稱為次生黃土。它是風成黃上經流水沖刷搬運後再沉積的黃土。黃土中含砂粒多的稱砂黃土,含粘土多的稱粘黃土。黃土呈斷續條帶狀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的大陸內部溫帶荒漠或半荒漠地區的外緣。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黃土廣泛分布,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類型最複雜的一個地區。其面積達60萬平方公里,厚度一般為20—30米,最厚可達200米左右,形成特有的黃土地貌和廣闊的肥沃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