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環繞著新生恆星的周圍會產生吸積盤。這個吸積盤,也被稱為“原恆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因此又被稱為恆星誕生和成長的“搖籃”。
2022年,天文學家繼首次“看見”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之後,又成功實現對銀河系中心的原恆星盤的直接成像,首次“看見”銀河系中心的“恆星搖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恆星盤
- 外文名:protostellardisk
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環繞著新生恆星的周圍會產生吸積盤。這個吸積盤,也被稱為“原恆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因此又被稱為恆星誕生和成長的“搖籃”。
2022年,天文學家繼首次“看見”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之後,又成功實現對銀河系中心的原恆星盤的直接成像,首次“看見”銀河系中心的“恆星搖籃”。
在恆星形成過程中,環繞著新生恆星的周圍會產生吸積盤。這個吸積盤,也被稱為“原恆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因此又被稱為恆星誕生和成長的“搖籃”。2022年,天文學家繼首次“看見”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之後,又成功...
恆星盤 恆星盤,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含義 恆星盤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研究 2024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發現,在距離地球450光年的金牛座的年輕類日恆星HL Tauri的內盤(恆星盤)中,含水量至少是地球所有海水的3倍。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恆星周圍水蒸氣的重量。
關於褐矮星形成的機制天文學家們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有拋射理論、前恆星核的光致侵蝕理論、不透明度制約的分裂理論、原恆星盤的不穩定性理論等。拋射理論認為,褐矮星是由於低質量的原恆星胚在還沒有達到產生氫核聚變所需的質量前,與其它天體發生了碰撞而被拋射出前恆星核所形成的,這一理論部分地得到了雙褐矮星...
在我們的銀河系內,已經觀測到一些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第一個是在1984年發現的繪架座β,最近的則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在獵戶座大星雲內正在形成的原恆星盤。天文學家已經在距離太陽不遠的恆星,天琴座織女星、北冕座貫索四、和南魚座北落師門,發現大量的原行星盤材料,或許本身就已經是原行星盤。包含織女和北...
博克球狀體是一類小的暗星雲。1947年,哈佛大學的荷蘭裔天文學家巴特·博克(Bart Bok)和同事Edith F. Reilly提出,這類暗星雲是恆星形成的區域。20世紀80-90年代,隨著紅外天文學的興起,這一觀點被證實。因此這類暗星雲被稱作博克球狀體。博克球狀體在原恆星盤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了研究恆星早期演化...
本項目研究在氣體盤和星子盤的同時作用下,多行星系統的軌道構型和動力學演化,這是行星形成與演化理論的基礎問題,也是現代天體力學的前沿課題之一。內容包括:(1)巨行星在原恆星盤(同時包含氣體和星子)中的II型遷移過程,以及這種遷移對多行星系統軌道構型(包括軌道半長徑、偏心率等的分布)的影響。(2)低...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奧利弗博士在2014年12月提到,G1和G2可能是相同的氣體帶,我們使用氣體雲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其軌道。如果G1和G2是氣體雲,那么其可能來源於某個大質量原恆星盤,之後被驅離恆星。不論這是何種天體,它們的存在使得銀河系中央黑洞附近變得更加迷人,科學家能夠藉此觀測黑洞的一些行為...
protostellar jet 原恆星噴流 雙語例句 A large cloud of gas and dust begins to congeal gravitationally, starts rotating, and eventually flattens into an object called a protostellar disk.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巨大雲團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凝縮,並且開始旋轉,最終變平成為平面狀物體,這種物體被稱為原恆星盤。
以及一個後牛頓拉格朗日形式總存在一個可能不同階的哈密頓與之等價;(6)利用強磁流元之間以及磁流元與周圍介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常粘滯模型,研究了年輕恆星周圍磁化薄吸積盤以及原恆星盤的結構與不穩定性,得到與觀測更為吻合的溫度分布和更接近真實的盤結構。
鄭興武教授長期以來使用大射電干涉陣(VLA)和甚長基線干涉陣(VLBA),致力於星際熱分子譜線和非熱脈澤分子線輻射觀測,研究領域包括巨分子雲、大質量分子雲核和大質量原恆星形成、天體物理脈澤、原恆星盤和分子外流中脈澤動力學、河外星系盤中超脈澤、銀河系脈澤視差和自行、銀河繫結構和運動學等研究。研究取得兩項...
本項目研究目前國際天體力學前沿課題和基礎理論,內容包括:(1) Kuiper帶天體的軌道分布與動力學演化,太陽系大行星遷移及其對Kuiper帶天體的影響,(2)行星系統軌道共振的形成與動力學;星子碰撞、行星胚胎與原恆星盤相互作用等行星形成中的一些動力學問題;(3)等級三星系統的軌道演化及穩定性,恆星系統形成和演化過程中...
天體力學與天體物理的交叉領域,主要研究行星系統形成過程中原恆星盤與原始行星的相互作用,重元素和大氣的吸積,行星系統的形成與動力學演化,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觀測與理論等。課題組成員包括周濟林教授、周禮勇教授等。(3)太陽系動力學及太空飛行器軌道理論 研究太陽系主帶小行星、近地小天體、Kuiper帶天體等的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