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 外文名:Atoms and Ashes
-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
- 譯者:李雯露、王梓誠
-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376 頁
- ISBN:9787218167220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1954年3月,美國在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放射性沉降物覆蓋大片海域,數百人被輻射所傷;
1957年9月,蘇聯克什特姆鎮附近的馬亞克核工廠核廢料罐爆炸,無數當地居民遭遇嚴重輻射;
1957年10月,英國溫茨凱爾工廠反應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應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國三里島核電站輻射泄露,導致周邊六個郡數十萬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引發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遭海嘯襲擊,四座反應堆接連爆炸,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發生在車諾比的故事,只會發生在車諾比嗎?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繼《車諾比》之後,再度審視核能源問題,試圖從歷史上六起標誌性的核事故中尋找核災難的根源。他以細緻嚴謹的調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術和人為因素;以文學化的筆調,再現了驚心動魄的災難過程;以史學家的關懷,將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於歷史情境中予以觀照,展現了政府、核工業從業者、媒體和民眾在輻射陰雲籠罩下的種種情態;更以學者的敏銳,探尋事故之外,真正值得關注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
作者簡介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學歷史系烏克蘭史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講席教授、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係史,著有《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車諾比:一部悲劇史》等十餘部專著,獲獎眾多,包括非虛構類兩大標桿獎項萊昂內爾·蓋爾伯獎與貝利·吉福德獎,以及俄羅斯研究領域的權威獎項普希金圖書獎,他也是唯一兩獲普希金圖書獎的獲獎者。
譯者:李雯露、王梓誠
李雯露,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與實踐、科技翻譯史、對外傳播研究。
王梓誠,自由譯者,曾任英漢大詞典編纂處編輯。
圖書目錄
輻射影響和測量的註解
前言:盜火
第一章 白色塵埃:比基尼環礁
第二章 北極奇光:克什特姆
第三章 英倫烈火:溫茨凱爾
第四章 和平之核:三里島
第五章 末日災星:車諾比
第六章 核子海嘯:福島
後記:未來會怎樣?
致謝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