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子球”為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而建,由9個巨大的鍍鋁金屬圓球組成一個結構塔,每個圓球象徵一個原子,圓球與連線圓球的粗大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一科幻性設計表示一個放大1650億倍的鐵晶胞。起先的設計理念只是為了引起當時人們的關注,現今,它漸漸成了比利時首都
布魯塞爾最有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而1958年的世博會曾一票難求,精美建築更是打動了無數參觀者的心,6個多月的時間吸引遊人4200萬,包括美國總統
艾森豪和法國將軍
戴高樂,以及影星
索菲亞·羅蘭、簡·曼斯菲爾德和
奧黛麗·赫本。到本世紀末,“原子球”的風采陷入低潮,2000年遊客數量已降至12萬。2006年,經過造價4300萬美元的兩年整修後,“原子球”煥然一新,再現迷人風采,引得世人關注,接下來的18個月裡吸引遊客100萬。
比利時2008年4月17日慶祝布魯塞爾的標誌性現代建築“原子球”的50周年,該建築造型新穎別致,被譽為“全球最驚人建築”。
2015年10月,布魯塞爾的3處標誌性建築--原子球、五十年宮凱旋門和聖心聖殿教堂的微縮朱古力版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朱古力村亮相。
現今,“原子球”包含上世紀50年代的一處永久展出,多處現代藝術展,和最高球(335英尺高)內的精美餐館。“原子球”和奧斯坦德牡蠣和梅赫倫杜鵑等當地知名美味佳肴總是令遊人流連忘返。
設計構思
昂·瓦特凱恩在設計這座建築時,獨出心裁、別具匠心地根據一個鐵分子是由9個鐵原子組成的這一原理,專門設計了9個圓球。在這裡每個圓球都象徵著一個鐵原子,圓球與圓球之間又嚴格按照鐵晶體的體心立方結構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鐵晶胞。據導遊介紹,昂·瓦特凱恩當時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樣一個新奇的方案,據說主要是考慮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寓意當時的歐洲剛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走出來,正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創作者選擇用龐大的建築來展示原子結構的微觀世界,目的既表達了人們對發展原子能美好前景的一種展望,同時也象徵了人類進入了科學、和平、發展和進步的新時代;另一個意思據說是當時的歐共體共有9個會員國,比利時又剛好有9個省,這樣原子球塔的整個造型正好成為比利時和
歐共體的象徵。
為比利時1958年在此地的展覽中心舉辦的布魯塞爾博覽會所設計的標誌建築。設計者希望通過這一巨大的建築表達微小的原子概念,並顯示人類和平利用原子的前景。構思來源於晶體結構圖,九個巨大的金屬圓球由粗大的鋼管連線構成一正方體圖案。正方體的大小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八個圓球位於正方體的八個角,另一個圓球位於正方體的中心。圓球直徑18米,連線各個球間的鋼管每根長26米,直徑3米。總重2200 噸,高102米。可乘電梯到達離地100米高的頂端圓球觀賞布魯塞爾的風景。其他圓球中為各種主題的科技展覽廳。分別陳列有太陽能、和平利用原子能、航天技術、天文等方面的展品,以及有關比利時氣象事業的發展史、衛星氣象、
氣象雷達、氣象通訊方面的圖表。
結構組成
原子球是由 9 個直徑 18 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各球之間由空心鋼管連線,鋼管每根長 26 米、直徑 3 米。圓球與連線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於放大了 1650 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8 個圓球位於正方體的 8 個角,另一個圓球位於正方體中心。9 個圓球加上鋼架結構總重量為 2200 噸,最高一個球頂離地面 102 米。每個球表面都是用 5800 塊三角弧形鋁片焊接而成。在陽光照耀下,這座氣勢雄偉的建築銀光閃爍,更顯得新穎別致,堪稱標新立異的科學藝術品。每當夜幕降臨,每個圓球外面的 9 圈燈泡交替追逐發光,奇妙的燈光點綴著布魯塞爾的夜景。原子球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了。
主要功能
原子球不僅是旅遊中心,同時也是科普場所。從地面圓形接待大廳可乘升降式電梯直達最高的頂球。頂球專供遊客觀賞風景,四周為一圈固定的鋼化
有機玻璃窗,並設有多架望遠鏡。在頂球遠眺,整個布魯塞爾市歷歷在目,遠近建築一覽無餘。在頂球內還設有可供 140 人就餐的餐廳和小商亭,遊客在這裡既可觀景還能品嘗美食佳釀。從頂球下來,沿球間斜行的金屬管道可依次下到其它各球。下面這些球體內分門別類地陳列著
太陽能、
原子能、
航天技術、
天文方面的展品,還有比利時氣象事業發展史方面的圖表。參觀原子球,遊客可同時獲得有關原子能和航天技術以及比利時最新科技成就等方面的知識,這座建築也是一個原子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