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邊樁菇,中藥名。為樁菇科真菌卷邊樁菇Paxillus involutus (Batsch ex Fr.) Fr. [Agaricus involutus Batsch]的子實體。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安徽、福建、廣東、海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濕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卷邊樁菇
- 別稱:卷傘菌、卷緣網褶菌、落褶菌、卷邊網褶菌、樁菇
- 界:真菌界
- 門:真菌門
- 綱:層菌綱
- 目:傘菌目
- 科:樁菇科
- 屬:粉樁菇屬
- 種:卷邊樁菇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摘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子實體。
性味
味微鹹,性溫。
功效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主治
用於風寒濕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內服不宜過量,孕婦、小兒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摘,去掉泥沙,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卷邊樁菇,又名耳狀網褶菌、網褶菌《中國的真菌》。菌蓋中央下凹,周邊翹起,蓋緣向下內卷,徑寬4-15cm。蓋表幼時微粘,成熟後乾燥,中央多成龜裂狀。褐色、黃褐色、橄欖褐色至黑褐色。後期蓋表微被毛絨。菌肉厚,赭褐色,傷後變紅變褐黑色。菌褶下延,褐色,傷後初轉紅再轉黑褐色。褶片近柄處結聯成網孔狀。柄柱狀,等粗,一般較短。表面光滑,色與蓋同。孢子黃褐色、褐色,光滑,橢圓形,(7-10)μm×(4-6)μm。
生長環境
單生或群生於樹樁上,或由地下的樹樁而破土成叢。多生在櫟樹和樺木等林下木樁上。夏、秋普遍。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安徽、福建、廣東、海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子實體皺縮。濕潤後稍粘。菌蓋半球形,平展或中央下凹近漏斗狀,直徑4-15cm,土黃色至青褐色,有光澤,邊緣內卷或平展。菌肉厚,淺黃色或淺褐色;菌褶寬,青黃色或褐色。菌柄生於菌蓋中央或偏生,長4-8cm,直徑1-2cm,光滑,實心。氣香,味特異。
相關論述
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性溫,味微鹹。”
《長白山植物藥志》:“淡,溫。”
《長白山植物藥志》:“追風散寒,舒筋活絡。主治手足麻木,筋絡不舒,腰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