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簡稱SLAM)是一個專用術語,也稱為CML(Concurrent Mapping and Localization)或並發定位與建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 外文名: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
  • 別名:並發定位與建圖、同步定位與建圖
  • 提出時間:1988年
  • 意義:實現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和導航
SLAM概念,SLAM2.0,發展,

SLAM概念

同步定位與建圖(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簡稱SLAM)問題可以描述為:機器人在未知環境中從一個未知位置開始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根據位置和地圖進行自身定位,同時在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建造增量式地圖,實現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和導航。

SLAM2.0

理解力的SLAM: 語義SLAM,精準感知並適應環境
語義分析與SLAM有效融合,增強機器對環境中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力,為機器人賦予了複雜環境感知力和動態場景適應力。
有廣度的SLAM:100萬平米強大建圖能力
藉助高效的環境識別智慧型分析技術,機器人將擁有室內外全場景範圍高達100萬平米的地圖構建能力。
有精度的SLAM:高精度定位領先算法
SLAM2.0可在任何地點進行開機識別、全局定位,精準度高達±2cm。
有時效的SLAM:動態地圖實時更新
根據感測器回傳數據,與原有地圖進行分析比對,完成動態實時更新,實現life-long SLAM。

發展

SLAM最早由Smith、Self和Cheeseman於1988年提出。 由於其重要的理論與套用價值,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實現真正全自主移動機器人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