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印度尼西亞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創始人佐克羅阿米諾托(Umar Said Tjokroaminoto,1882—1935)。前身為“伊斯蘭商業聯合會”。最初宗旨為獎勵民族企業,促進經濟互助,振興伊斯蘭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發展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眾性組織。1921年分裂。1930年改組為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
- 屬性:印度尼西亞政治組織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印度尼西亞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創始人佐克羅阿米諾托(Umar Said Tjokroaminoto,1882—1935)。前身為“伊斯蘭商業聯合會”。最初宗旨為獎勵民族企業,促進經濟互助,振興伊斯蘭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發展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眾性組織。1921年分裂。1930年改組為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黨。
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亦稱“全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又譯“回教聯盟”。印度尼西亞第一個穆斯林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於泗水。曾先後提出人民參與政治、反對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壓迫、各宗教一律平等和提高穆斯林素質等主張。1921...
印尼伊斯蘭教聯盟黨,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政黨。 1929年成立,原名“伊斯蘭教聯盟黨”(PSI)。歷程 其前身系1909年成立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伊斯蘭商聯”; 1912年9月在佐格阿米諾多(Umar Said Cokroaminoto,1882—1934)領導下,於...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宗教。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面積190.4569萬平方公里。人口1.7914億(1989)。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人占47%,巽他人占14%,馬都拉人占7%。通用印尼語,此外有各族語言200多種。居民中90%信奉伊斯蘭教...
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依然重要。宗教情況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
1945年8月17日獨立後,先後武裝抵抗英國、荷蘭的入侵,其間曾被迫改為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並加入荷印聯邦。1950年8月重新恢復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
《伊斯蘭六書》《中國穆斯林》二、信仰、教義、教規、禮儀 安拉 天使 先知 前定 天園 火獄 教門原根八件 伊瑪尼當然七件 五功 朝向 聖戰 淨儀 飲食禁忌 經名 割禮 伊斯蘭婚姻制度 伊斯蘭殯禮 臥格夫 準白 蓋頭 呼圖白 討白 三、...
1920年7月,斯內夫利特作為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和伊斯教的代表接受共產國際邀請,化名馬林出席了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參加了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的工作。這個委員會的主席由列寧親自擔任,成員中還有印度的羅易等人。斯內夫利特擔任秘書,...
1916年在泗水的荷蘭中學就讀。24歲畢業於萬隆工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就學期間參加伊斯蘭教聯盟,爪哇青年會等組織的民族主義活動,從事愛國民主活動,反抗荷蘭殖民統治。民族聯盟 1927年7月,組織印度尼西亞民族聯盟。1928年3月將印度尼...
亞齊國(Atjeh),全稱叫亞齊蘇丹國(Sultanate of Aceh),官方名稱是亞齊達魯薩蘭國(Kingdom of Aceh Darussalam),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伊斯蘭教王國(約1500~1873)。南宋趙汝適《諸蕃志》稱“藍無理國”,《島夷志略》稱“喃...
淡目國(Demak) ,或稱德馬克蘇丹國,印度尼西亞第一個伊斯蘭教王國(1478~1586)。舊譯“賓塔臘”。位於爪哇島東北部。 它原為信奉印度教的麻喏巴歇國的領地 ,15世紀前期由印度、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傳入伊斯蘭教,因商業利益,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