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蘿蔔(學名:Lepidium meyenii Walp.)是十字花科、獨行菜屬植物,葉子橢圓、根莖形似小圓蘿蔔。下胚軸肥厚,下胚軸與根融合,形成了一個粗糙倒梨形的塊根。根部的形狀和體積差距很大,有三角形、橢圓形或矩形。瑪卡的下胚軸可能呈金色或者淡黃色、紅色、紫色、藍色、黑色或者綠色。
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中部的基寧和帕斯科海拔4000米以上山區。秘魯(中部和南部)和中國(雲南、廣西和新疆)等部分地區均有引種栽培。生長條件非常苛刻,它只適宜生長在高原山區高寒地帶,要求晝夜溫差30℃以上、雨量充沛、周圍有淡水湖地區。
印加蘿蔔富含獨有的瑪咖烯、瑪咖醯胺等55種活力營養素,長期食用對改善氣血緩解更年期症狀、恢復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態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圃地準備,種子處理,播種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移栽,水肥,採收,留種,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早在5000年前,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段山區,有一位獵人在高山上打獵,無意中發現,在這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惡劣環境裡貼地生長著一種猶如蘿蔔樣的野生植物(後被西方科學家鑑定起名為瑪咖Maca),試嘗了其蘿蔔樣的根部,味道不錯,特別是食用後感到體力倍增,疲乏減輕。於是這種植物被流傳到部落,逐漸成為當地印加土著人的必備食物,這種營養豐富、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壯,又能增強人的性能力和生殖能力,生長在海拔4000米,高安第斯山區的唯一十字花科植物,被土著居民稱之為“安第斯山神賜予人類的禮物”。
據史書記載,公元1526年,西班牙人帶著火器和戰車,遠渡重洋來到南美洲,靠武器戰勝了手持長矛的印加人,征服和占領了安第斯山這片土地。西班牙人在掠奪金銀礦產、征服印加人的同時,發現廠一個可怕的現實,他們帶來的牲畜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且據統計,西班牙人侵占南美50年居然沒有一個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區出生,而當地的印加人卻繁衍眾多。直至50年後,一名印加人向西班牙統治者獻上了印加蘿蔔食品,西班牙人先將印加蘿蔔餵給了牲畜,沒想到吃了印加蘿蔔的牲畜繁衍不絕。後來印加蘿蔔成為印加占領者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他們將印加蘿蔔作為貢品連年不斷地向西班牙皇室敬獻,並稱之為“南美人參”。
形態特徵
葉子橢圓、根莖形似小圓蘿蔔。下胚軸肥厚,下胚軸與根融合,形成了一個粗糙倒梨形的塊根。根部的形狀和體積差距很大,有三角形、橢圓形或矩形。印加蘿蔔的下胚軸可能呈金色或者淡黃色、紅色、紫色、藍色、黑色或者綠色。
產地生境
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中部的基寧和帕斯科海拔4000米以上山區。秘魯(中部和南部)和中國(雲南、廣西和新疆)等部分地區均有引種栽培。生長條件非常苛刻,它只適宜生長在高原山區高寒地帶,要求晝夜溫差30℃以上、雨量充沛、周圍有淡水湖地區。
印加蘿蔔喜冷涼而又濕潤的氣候,較耐寒,適應性較強,在中國雲南適宜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冷涼山區生長,大理州應選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區生長。不耐高溫和澇窪積水。
繁殖方法
圃地準備
苗床選擇: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緩,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疏鬆,近3年內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砂壤土或輕壤土,土壤pH值為6.5-7.5的地塊種植為宜。
苗床準備:在3月前深耕曬垡,細碎土壤,清除田間雜草及石塊,按寬1米、長5-8米做成平畦,四周築埂高於畦面,做到土壤疏鬆、畦面平整。每平方米苗床用多菌靈30-50克加水3千克噴灑後,用薄膜密封5天,揭膜15天后再播種。
種子處理
選取飽滿、有光澤的種子,播前用25-30℃溫水浸種24小時,再用多菌靈300倍液浸種30分鐘殺菌,晾乾水分後拌細土播種。
播種方法
圃地育苗:5月初,選無風、晴朗的中午,播種前將苗床澆足底水,待水滲完後把種子均勻撒播於其上,覆0.5厘米培養土,每公頃播種15-20千克。播種後在床面覆蓋一層松針,再用竹子搭成半拱架覆蓋白色薄膜,四周用土壓實。視天氣情況和土壤墒情適時澆水催芽出苗,一般5-7天出苗,15-20天齊苗,種子出苗70-80%時,及時清除松針,並向床面撒一薄層細土彌縫保墒,防止苗倒露根。小苗生長1個月後,拆除遮陽網,進行露天煉苗。苗期應注意澆水除草,用腐熟有機肥或複合肥加水稀釋10倍後,視幼苗長勢追施2-3次,並噴施多菌靈和敵殺死防治病蟲。若苗床乾燥,在傍晚澆水。
苗盤育苗:在苗盤中裝入腐殖質營養土,壓實整平後後將經過處理的印加蘿蔔種子均勻地撒上後再覆蓋1厘米的營養土,每個苗盤播400-500粒,然後將苗盤整齊的排放在溫室大棚的苗床上,澆透出苗水,將晝夜溫度保持在20-25℃,5-7天開始出苗,育苗期為50-60天。當穴盤內出苗率達70%後通風降溫,白天20-25℃,夜間10-20℃,濕度保持在65-75%,澆水時可用微噴或漫灌,少量多次,使苗床土保持濕潤。當苗長到6-8厘米時進行煉苗,在煉苗前3天減少澆水,逐步撤去遮陽網,進行耐旱、耐高溫煉苗,局部乾旱嚴重時,可適當澆水,煉苗時間為1-2周。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大田選擇:宜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多年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及地勢較高的地塊。
大田整地:整地前每公頃施入腐熟優質農家肥30噸、三元複合肥(氮:磷:鉀=15:15:15)1500千克作基肥均勻撒在地表,深翻,兩犁兩耙,以1.5米開墒,溝寬0.3米,平整墒面待用。
移栽
6月中下旬,分期分批取苗,帶土移栽。取苗前1天苗床適當澆水,取苗時將鏟子插入根系下面,小心將苗取出,採用黑膜覆蓋拉線挖塘移栽,株行距20厘米×25厘米,每塘栽1株,每公頃栽15-18萬株。移栽時苗必須露出土表,宜淺栽不宜深栽,澆透定根水。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地表面水分蒸發,提高土壤保水效果,增加土壤溫度;提高印加蘿蔔成苗率,減少雜草生長;加速土壤養分轉化,提高印加蘿蔔產量。
水肥
定植後5-7天及時進行查苗補缺,成活後視墒情在晴天上午適時澆水,嚴禁雨前灌水,整個生育期注意排澇,避免畦面漬水。生長期根據苗情追肥2-3次,每次每公頃施腐熟農家肥15噸,或三元複合肥(氮:磷:鉀=15:15:15)1500千克,人工拔除田間雜草。
採收
12月至次年1月,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褪色,肉質根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穫。人工採收後,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鬚根,用水清洗乾淨,切成片狀放在陽光下曬乾即成商品,加工包裝上市出售。
留種
印加蘿蔔為自花授粉作物,採用單株留種,能較好地表現出種性。選擇該品種特徵特性突出、形狀整齊、外皮光潔、鬚根少、根頭短縮、無病蟲害的印加蘿蔔作種株。越冬期間覆蓋松針20厘米,3月開春後及時去除松針澆透水,生長期間追肥1次,花期注意防治蚜蟲。6月上旬,當角果初現黃褐色時,及時將薄膜平鋪於行間,並用石塊壓緊,選晴天下午,輕拍植株,將種子抖落,微曬後,用通氣良好的袋子儲藏,保存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
主要價值
印加蘿蔔富含獨有的瑪咖烯、瑪咖醯胺等55種活力營養素,長期食用對改善氣血緩解更年期症狀、恢復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態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在南美的食用歷史已經有5000多年,傳統上用於強壯身體,提高生育力,改善性功能,抗抑鬱,抗貧血等。印加蘿蔔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印加蘿蔔的脂肪酸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占52.7%(其中,亞油酸18.5%、亞麻酸8.87%),含有芥子油苷、甾醇和鉀、鈣、鐵等。瑪咖脂類部位含有瑪咖烯及瑪咖醯胺及其他同系物。瑪咖烯和瑪咖醯胺被認為是具有促進性功能的有效物質之一,對平衡人體荷爾蒙分泌有顯著的效果。印加蘿蔔對提高生育力、改善性功能、抗癌、抗白血病、抗壓力、抗抑鬱、促進前列腺健康、緩解更年期綜合徵和促進骨骼關節健康等,均具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