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600毫米自行迫擊炮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於1935年研發的一款武器,重量124噸;車長11.37米;最大射程1000米。
“卡爾”600自行迫擊炮,不是重型坦克,賽過重型坦克,有人稱它為“超級戰車”、“超級巨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卡爾600毫米自行迫擊炮
- 研製時間:1936年3月
- 國家:德國
- 口徑:600mm
- 燃油容量:1200升
- 重量:124噸
- 炮班人數:19人
- 車長:11.37米
- 研發單位:德國萊茵金屬公司
- 研發時間:1935年
- 炮管長度:5,000毫米
- 最大射程:1,000米
研究始末,總體布置,作戰效能,
研究始末
1934年希特勒上台伊始,便積極擴軍備戰,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為了能攻陷馬奇諾防線一類堅固設防工事,希特勒對一些重型兵器青睞有加,重型迫擊炮便是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
1936年3月,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徑迫擊炮的設計要求。任務書中要求,迫擊炮的口徑為800毫米,發射4噸重的迫擊炮彈時的初速為100米/秒,最大射程為1000米;發射2噸炮彈時的最大射程為2000米;迫擊炮的移動採用履帶式底盤車輛。不久,軍方和萊茵金屬公司簽訂了研製契約。193年1月,萊茵金屬公司拿出了最初的方案,火炮的口徑改為600毫米,迫擊炮彈為前裝式,射擊前還要放下駐鋤,整個射擊準備時間要1.5小時。1938年8月,軍方批准了經過改進的第4種設計方案,決定先試製1輛,再加上6輛生產型車。由於在研製的過程中,德國炮兵的卡爾(Karl)_貝克將軍竭力促成此事,這項計畫被命名為“卡爾設備”。建成後的600毫米自行迫擊炮也被稱為“卡爾”自行迫擊炮。研製的項目編號為040裝置。
根據萊茵金屬公司的報告,1號車和2號車於1940年11月完成,3~6號車,分別於1941年2~8月間完成。這些車都進行了6~10發的炮彈射擊試驗。“卡爾”600生產了6輛。到了1942年3月,德國軍方又提出了研製改進則的自行追擊炮,研製的代號為04l裝置,也稱為“雷神裝置”。“雷神裝置”的特點是火炮的口徑減為540毫米,但射程更遠些,“雷神裝置”540也有人統稱為“長爾”540毫米自行追擊炮,生產數量:為5~6輛。
儘管600毫米迫擊炮的身管短粗,但它仍然是個龐然大物,其戰鬥全重高達124噸,頂得上2輛重型坦克的重量。炮班的人數為19人,其中指揮官1人。車長11.37米,車寬3.16米,車高4.78米。短而粗的炮管,是它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徵。
總體布置
車體由前至後分為三個部分,前部為駕駛室及發動機和變速箱,駕駛室在車體前部左側,駕駛員後部設副駕駛員席,中部為炮身支架和火炮,後部為發電機、燃油箱、火炮操縱裝置。火炮炮管向後呈“倒坐觀音”狀。車體的最後設2個登車梯,說明上下車的乘員還是比較多的。車體的裝甲厚度不詳,估計在10毫米上下,可防輕武器的攻擊。
無疑,火炮和炮彈,是“卡爾”600自行迫擊炮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威力所在。040裝置的火炮為口徑600毫米的追擊炮(臼炮),身管長為8.44倍口徑,為5.064米,彈丸為後裝式。041裝置的火炮口徑為540毫米,不過它的身管長為11.5倍口徑,達6.21米。也就是說,後者雖然口徑略小,但由於身管加長,其射程也比前者要遠些。600毫米追擊炮的高低射界為0~70度,一般常在55—70度範圍內射擊。火炮方向射界只有左右各4度。也就是說,超過這個範圍,就只能靠轉動車體來實現瞄準了。火炮本身的重量高60噸以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火炮的俯仰竟然靠手動來實現。不過,想一想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槓桿,我可以撬動地球”,那么,只要有足夠的傳動比,使火炮俯仰也是可以實現的。這樣一來,將火炮升到最大仰角,起碼需要4~6分鐘的時間。其規定射速為6 發/小時,即每10分鐘發射1發炮彈。除了搖炮費勁之外,裝炮彈也挺費勁,要用吊車將2噸重的炮彈頭吊到炮尾的彈槽內,再用專門的推彈桿推彈入膛,然後再將發射藥推入炮膛。
由於口徑巨大,其炮彈的個頭和重量也十分了得。600毫米炮最初用的彈丸為混凝土貫穿彈,彈頭長2.51米,重為2.17噸,內裝270千克炸藥。採用1裝藥時,射程為2840 米;採用4裝藥時,初速為220米/秒,射程達4320米。到了1942年,為了增大射程,又研製出輕型混凝土貫穿彈,彈頭重1700千克,內裝炸藥220千克,採用9裝藥時,最大射程可達到6640米。發射600毫米混凝土貫穿彈時,可以貫穿2.5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然後爆炸,其威力之大可見一斑。
041裝置的火炮口徑改為540毫米,目的是為了增大迫擊炮彈的射程,主要措施是增大身管長度並改進了彈藥。儘管火炮的口徑減小,但由於身管加長,整個火炮重量還是增加了2.35噸,包括藥室的火炮長度為7108毫米,發射6裝藥時的初速達到378米/秒,發射6裝藥時的最大射程達10060米。發射混凝土貫穿彈(彈丸重1.58噸)時,可以貫穿3—3.5米的強化混凝土工事,其威力比600毫米炮有新的提高。
“卡爾”600毫米自行追擊炮只生產了幾輛,和單件生產差不多,但它卻用了兩種發動機、兩種變速箱。一種動力裝置為戴姆勒—賓士公司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580馬力,裝在1、2、6號車上;另一種動力裝置為MB507型柴油機,最大功率稍有增加,而其油耗卻大大降低,裝在3、4、5號車上。變速箱也是兩種。機械式變速箱由阿爾德爾特公司生產,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用到1、3、6號車上;液壓式變速箱由波爾舍公司生產,用到2、4、5號車上。燃油容量為1200升。由於它的單位功率很低,最大速度僅為6~1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分別為42千米(MB503時)和60千米(MB507時)。
行動部分也有兩種結構,但都採用主動輪在前和誘導輪在後的布置方式。1號車和2號車的行動裝置為每側8個負重輪和8個托帶輪,並有輪軸架,主動輪的輪齒為17齒;3號車以後,每側有11個負重輪和6個托帶輪,主動輪的輪齒為12齒。懸掛裝置為扭桿彈簧式懸掛裝置。履帶為鋼質履帶,寬500毫米,履帶板節距170毫米,履帶接地長7米,每側有133塊履帶板。3號車以後,履帶板節距增大為250毫米,每側履帶板的數量減為94塊。由於戰鬥全重極大,加上單位壓力很高,在困難路面上根本無法行駛,機動性很差。不過,它畢竟是一種腳踏車輛,能以自行的方式轉移火炮發射陣地,這一點比起列車炮受鐵路的限制要強得多。長距離機動時,要用專門設計的鐵路運輸車,“兩個架一個”來吊裝運輸,真夠囉嗦的。有時要把“卡爾”600大卸4塊,分頭運輸,同樣是很麻煩的。
作戰效能
儘管這種自行追擊炮只製成十來輛。但是,它卻屢屢出現在歐洲戰場上,從蘇德前線到鎮壓華沙起義,希特勒每每將這種超級大炮“用到刀刃上”,留下了一頁又一頁不光彩的記錄。
“巴巴羅薩”作戰1941年1月3口,德軍編成了裝備這種超級大炮的第833炮兵連。4月2日,擴編為第833重炮兵營,轄2個炮兵連,各裝備2輛“卡爾”600自行追擊炮。5月1日,完成作戰準備。隨著希特勒準備發動“巴巴羅薩”作戰計畫,第833重炮營也秘密開赴蘇聯邊境,配屬德軍中央集團軍。第一炮兵連準備了60發炮彈,第二炮兵連準備了36發。越過蘇聯邊境後,第二炮兵連的3號車發射了4發炮彈,4號車發射了3發,給蘇軍以重創。但是,當兩輛車發射第5發和第4發彈時,出現了卡殼故障而不得不撤離前線。隨後,第833炮兵營換裝為210毫米牽引式重型迫擊炮。
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 蘇方稱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這是一次長達250天的攻防戰役。當德軍對塞城久攻不下時,又先後祭起了“卡爾”大炮和“多拉”大炮這兩面大旗。1942年3月,第833重炮營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堅,4月18日,幾輛“卡爾”到達指定射擊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軍第22工兵連用了22天為它構築射擊陣地。其間,德軍運去了72發重彈和50發“輕彈”。6月2日起,這種“超級巨炮”開始轟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這122發彈全部打完。後來又運去79發彈,射占75發。在“卡爾”巨炮和“多拉”大炮的轟擊下,—些構築極為堅固的蘇軍炮台和地下彈藥庫被摧毀。完成任務後,第833重炮營安全撤離。
鎮壓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波蘭人民起義軍對德國占領軍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武裝起義。只幾天時間,起義軍便占領了許多重要市區,德國人有些吃不消,隨即調集重兵鎮壓華沙起義軍,先後調去裝備“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德國占領軍在給總部的報告中稱,攻擊“非常成功”。華沙軍民在堅持63天的戰鬥中,起義軍犧牲1.87 萬人,華沙市民犧牲18.7 萬人。“卡爾”巨炮扮演了屠殺華沙軍民的極不光彩的角色。
“卡爾”巨炮參加的最後的戰鬥是,1945年4月11日第428重炮兵連在柏林以南50千米處迎擊蘇軍潮水般地進攻。在強大的蘇聯紅軍的進攻面前,幾門“卡爾”巨炮顯得十分渺小,根本無法阻擋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卡爾”巨炮也紛紛成了蘇聯紅軍和盟軍的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