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遜飛行突擊隊

卡爾遜飛行突擊隊

卡爾遜飛行突擊隊又稱工合營,由抗戰期間曾任中國軍事觀察員的美國軍官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在1941人組建的部隊。

1927年,31歲的卡爾遜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上海服役。1937年8月,接受羅斯福總統特別任務第三次訪華的卡爾遜乘“麥金利總統號”客輪進入黃浦江時,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卡爾遜全程目擊淞滬抗戰過程,從觀察上海軍民浴血抵抗日本軍隊開始對中國戰場全面觀察。

1941年底,卡爾遜主動請戰太平洋戰役,被任命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近戰營上校營長。訓練中,他採用八路軍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和“思想教育”方法,讓士兵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他把部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精神稱為“工合”(GungHo),率領突擊隊以八路軍的奇襲戰術在南太平洋馬金島以少勝多痛擊日軍,“工合”精神由此名滿天下,被卡爾遜和他的戰友喊入英語字典。對於“工合”的出處,一種看法是卡爾遜在中國抗日根據地見到的工業合作社的簡稱;而程健認為,“工合”可能來自上海話“共同合作”,是卡爾遜在上海詢問中國士兵憑何獲勝得到的回答,因“同”和“作”在上海話中是入聲字,不易聽清而有可能被簡化為“工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遜飛行突擊隊
  • 別名:工合營
  • 創始人: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
歷史沿革,日常訓練,

歷史沿革

卡爾遜的這隻突擊隊,是美國軍隊歷史上第一支特種部隊,他也因此被譽為特種戰鬥之父。而這隻隊伍秉承的“工合”精神,被戰後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一項傳統沿襲至今。
在如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們自稱“工合戰士(Gung Ho Soldiers)”。而“工合”這個原本是中國工業合作社(1942年)簡稱的一個中文語彙,被卡爾遜和他的突擊隊“喊”進了美國詞典,在新版《韋氏大學字典》中,這個詞原義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同心協力、熱烈、狂熱極度的興奮與激動。
這是卡爾遜對自己行走山西52天許多體悟的濃縮提煉,在晉西的烽火線上,他曾問一個參加救助的民工:“你為什麼要打仗?你的同胞為什麼不怕死?“救——國!”那人答道。“那你們怎樣去救國?”“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敗鬼子。”“通、力、合、作?”卡爾遜沒有聽清那人帶著濃重口音的四個字。“工——合!”那人又把四個字簡化成兩個字。“工合!工合!”這兩個字在卡爾遜心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一封家信中,卡爾遜提到,他們一行人曾在黑暗中翻越了6座山,抵達終點時已相當疲憊。有一位年輕的士兵對卡爾遜說,如果光有腳在走,當然會累。言下之意是,他的身體和他的信念都在共同堅持。卡爾遜認為這就是工合精神。
八路軍將士的行事方式也令卡爾遜稱奇,他在後來的信中寫道:他們更多地為人民著想而不是為一己私利。這樣的轉變與軍隊的精神緊密相關,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為何而戰。
卡爾遜預測,這支軍隊在不久的將來會變得舉世聞名。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堅持要用八路軍的方式訓練他的特種部隊。幾年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卡爾遜突擊隊口中喊著“工合”二字衝上日本人防守嚴密的一座座小島。“工合”響徹太平洋上空。
美日開戰後,卡爾遜受命組建第一獨立營,即“卡爾遜飛行突擊隊”或稱“工合營”。羅斯福總統把他的愛子詹姆斯·羅斯福送到卡爾遜身邊擔任突擊營參謀主任。卡爾遜以5比1的比例嚴格挑選了1000名突擊隊員,以實現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的以八路軍精神組建一支美軍中的八路軍的夢想。

日常訓練

在突擊隊的日常訓練中,卡爾遜時刻以八路軍官兵平等的精神為榜樣。他與普通士兵一樣站崗值勤、排隊打飯。每周五,突擊營依照八路軍的樣子召開民主討論會,每個士兵都可對一周的訓練發表意見,參謀主任小羅斯福還像八路軍中政治委員一樣給大家作形勢報告。會議間隙,大家都會要求他們的“老頭子”給大家吹段口琴,聽他講他在中國時與八路軍並肩行軍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