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伯格海嶺,印度洋海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斯伯格海嶺
- 別名:印度洋海嶺
卡爾斯伯格海嶺,印度洋海嶺。
卡爾斯伯格海嶺,印度洋海嶺。台北時間2020年7月10日14時29分(當地時間2020年7月10日11時29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南緯2.73度,東經68.04度。1...
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嶺又名“卡爾斯伯格海嶺”。印度洋西北部的海底山脈,為印度洋海嶺的北支。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嶺 Carlsberg Ridge 西北起自阿拉伯半島東南的亞丁灣,東南延伸到羅德里格斯島附近。長約3,700公里,寬300-650公里。山脊距洋...
亦稱 “卡爾斯伯格海嶺” (Carls berg Ridge)。是印度洋中央海嶺的西北分支,系印度洋西北部的海底山脈。其結構複雜,中脊為裂谷,地貌極為崎嶇險峻。北起亞丁灣,南至羅德格斯島南端的韋馬斷裂帶。簡介 阿拉伯-印度洋海嶺,又叫卡爾斯...
6卡爾斯伯格海嶺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台北時間2024年1月6日19時46分(當地時間1月6日15時46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於北緯3.00度,東經65.70度。震中5公里範圍內平均海拔約-3211米。
台北時間2020年7月10日14時29分(當地時間2020年7月10日11時29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南緯2.73度,東經68.04度。地震經過 台北時間2020年7月10日14時29分(當地時間2020年7月10日11時29...
歷史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目錄,震中周邊200公里內近5年來發生3級以上地震共1次,最大地震是2020年7月10日在卡爾斯伯格海嶺發生的5.4級地震(距離本次震中18公里),歷史地震分布如圖。
在亞丁灣與羅德里格斯島之間的這段印度洋中脊稱為卡爾斯伯格(Carlsberg)海嶺。為印度洋海嶺的東南支。北起羅德里格斯島,向東南延伸到聖保羅島,同南極—澳大利亞海嶺相接。長2,300公里,寬50000公里。相對高度較小,坡度平緩。一般高出洋...
阿拉伯海盆(Arabian bathyal),位於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南,屬印度洋,東為索科特拉島、阿塞爾角、西為拉克沙群島、阿明迪維群島南為卡爾斯伯格海嶺。面積約89萬平方千米,是印度洋著名的海盆。地理位置 阿拉伯海盆位於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南,...
索馬里板塊的西界是東非大裂谷,其北界是中印度洋海嶺的北段卡爾斯伯格海嶺向亞丁灣中的延伸,該海嶺以北即是阿拉伯板塊。索馬里板塊的北界和西界都是離散邊界,它們在阿法爾窪地相會,形成一個三聯點。索馬里板塊的東界是中印度洋海嶺,...
從索科特拉島向東南有一條與印度洋地震帶恰好重疊的卡爾斯伯格海嶺(Carlsberg Ridge),把阿拉伯海分隔成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最深處達5203米。歷史事件 1824年,在東非沿岸建立貿易帝國的阿拉伯人賽伊德·伊本蘇丹,將該島為首都,大...
分布情況 已探知的海底熱液地區有:Mohna海嶺、南大西洋海嶺、卡爾斯伯格海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Ambitle島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 管狀蠕蟲是深海海底熱液區的代表性物種。全球熱液生物群落的分布地點(紅點)
目前(截止到2012年)已探知的海底熱液地區有:Mohna海嶺、南大西洋海嶺、卡爾斯伯格海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Ambitle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南大西洋洋中脊。前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展研究。美國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制訂了1983~1988年的5年...
索馬里海盆,位於索馬里東部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南部的海底盆地。卡爾斯伯格海嶺(CarlsbergBasin)將其與東北部較淺的阿拉伯海盆隔開。索馬里海盆南與馬斯克林海盆(MascareneBasin)、馬達加斯加海盆(MadagascarBasin)連線,其岩床深度超過3600公尺...
恰曼斷裂帶是在阿拉伯海則與印度洋卡爾斯伯格中央海嶺的歐文轉換斷層交接。恰曼斷裂帶,西與阿富汗新生代構造帶相鄰,它北與帕米爾山結北側的北傾沖斷帶西端連線,經喀布爾城西側,向南過莫克蘭山脈東端,入阿拉伯海而接該海域北側的莫克蘭...
主要產於中速至快速(大於5厘米/年)擴張的活動洋脊和開張的海盆擴張中心地帶,如東太平洋洋隆、加拉帕戈斯海嶺等多處產有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塊狀硫化物;慢速、中速擴張的大西洋中脊的維馬斷裂帶和羅曼什斷裂帶以及印度洋卡爾斯伯格海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