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維茨條約》是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是歐洲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洛維茨條約
- 時間:1699年
事件,影響,背景,
事件
王三義《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介紹:
1699年,奧斯曼帝國與荷蘭、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在貝爾格勒以北的卡洛維茨(Karlowitz)談判,並簽署《卡洛維茨條約》榆。根據《卡洛維茨條約》,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歸奧地利,泰梅什堡歸奧斯曼帝國,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以蒂薩河、薩瓦河和翁納河一線為新的邊界。達爾馬提亞、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愛琴海上的重要島嶼歸威尼斯,勒班陀和艾因納馬夫拉歸奧斯曼帝國。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劃歸波蘭。根據《卡洛維茨條約》和1700年的俄國與奧斯曼政府之間的單獨條約,俄國取得了亞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區。
影響
一般認為,《卡洛維茨條約》是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此前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採取攻勢,此後轉入防禦; 此前占據歐洲大片領土,奧斯曼帝國的前哨在匈牙利北部,此後退到多瑙河一線。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699年之後的幾乎所有戰爭中都不同程度地喪失土地,他們被動地保衛著剩下的領土,蘇丹控制的領土越來越少。後世的歷史學家把1699年作為帝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是有道理的,不過,《卡洛維茨條約》只是1683-1697年的幾次戰爭失敗的結果,而奧斯曼帝國衰落,應從1683年的維也納失敗算起。
背景
奧斯曼帝國疆域1683年達到最大,而喪失疆土也從這一年開始。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損失嚴重。1684年和1685年,佩斯城以及匈牙利北部的大片地方被奧地利軍隊占領。1686年6月,布達城也被奧地利軍隊攻占。此後的兩年時間裡,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中軍糧不足,軍服和武器短缺,軍餉拖欠,士兵發生多次譁變,大維齊和高級將領從前線跑到貝爾格勒。特蘭西瓦尼亞和匈牙利南部的軍隊難以守住陣地,潰敗並後撤。奧地利軍隊把奧斯曼軍隊驅逐出匈牙利。
隨著領土的大片丟失,成千上萬的難民從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湧向帝國境內。從戰場上潰敗的士兵,或者臨陣脫逃的士兵,一路搶劫,給巴爾幹地區的民眾帶來災難。奧斯曼政府大量徵兵,又不斷增加戰時稅,導致反抗情緒上升,國內政治形勢嚴峻。1684-1687年,波蘭人在哥薩克人的幫助下,越過德涅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奧斯曼軍隊打敗了波蘭軍隊。
1685-1687年,威尼斯人進攻波士尼亞、達爾馬提亞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奧斯曼帝國軍隊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戰鬥中失敗。
1687年,威尼斯人從伯羅奔尼撒半島北上,9月25日占領雅典,破壞了帕特嫩神廟等古典建築。不久,威尼斯艦隊占領勒班陀。同年,奧地利軍隊向奧斯曼帝國守衛克羅地亞和斯洛維尼亞的軍隊發起攻擊,奧斯曼軍隊潰敗,四散逃走。
1688年9月8日,奧地利軍隊占領貝爾格勒,打開了通向巴爾幹半島的門戶。
1688-1689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地發生起義,反抗奧斯曼政府,等於是援助了奧地利軍隊。奧斯曼帝國尋求和談未成。
1689年6月,奧地利軍隊進入波士尼亞。7月至11月,奧地利軍隊先後占領尼什、維丁、斯科普里、普里茲倫。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的奧地利軍隊與當地的貴族達成協定。按照協定,這兩個公國表示願意承認奧地利的宗主權,奧地利允許這兩個公國擁有自治權,享有宗教自由。
1690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收復尼什和貝爾格勒。
1691年,奧斯曼軍隊準備襲擊奧地利軍隊,但在斯朗卡門遇到埋伏,損失慘重,奧斯曼軍隊統帥被射死,軍隊潰散。自斯朗卡門遇襲之後,奧斯曼帝國軍隊未能組織反攻,奧地利人也忙於中歐的事務,雙方處於相持狀態。
1696年,亞速城的守軍向俄國軍隊投降,俄軍占領亞速。
1695-1697年,奧斯曼蘇丹穆斯塔法二世發動了三次戰爭。最後一次(1697年),奧斯曼軍隊在桑塔(Zanta)與奧地利軍隊激戰,發生了有名的桑塔戰役,奧斯曼軍隊被奧地利軍隊徹底擊敗,從此徹底失去匈牙利和貝爾格勒以北的大片土地。奧斯曼帝國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國內也出現政治危機,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只能尋求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