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根的氣質分類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卡根受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啟發,以行為抑制性—非抑制性為研究兒童氣質的指標,提出了兒童氣質研究的新思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根的氣質分類
  • 外文名:Kagan temperament sorter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卡根受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啟發,以行為抑制性——非抑制性為研究兒童氣質的指標,提出了兒童氣質研究的新思路。卡根這樣描述行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的兒童:在面對一個不熟悉的人、物或情境的最初幾分鐘內,意識要對闖入的信息進行理解。這時個體處在“對不熟悉事物的不確定”心理狀態。個體以不同的方式對不確定作出反應。面對陌生情境的最初10~15分鐘內,有的兒童非常敏感,會中斷他們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退回到熟人身邊,或離開不熟悉事件發生的地點。如果這類敏感、退縮、膽怯是穩定的行為特徵,那么這類兒童被稱為行為抑制性兒童。另一類兒童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或人時,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沒有明顯改變,他們甚至可能會主動接近不熟悉事件。如果這類不怕生、善交往、主動接近陌生環境的行為穩定地發生,那么這類兒童則屬於行為非抑制性兒童。行為抑制性兒童的主導特徵是拘束克制、謹慎小心、溫和謙讓、行為抑制,經常表現出高度情緒性和低度社交性的特點。行為非抑制性兒童表現為活潑愉快、無拘無束、精力旺盛、衝動性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把行為抑制性兒童稱為膽小的孩子,把行為非抑制性兒童稱為膽大的孩子。如果不熟悉事件是一種新事物或環境的改變,行為抑制性兒童就被稱為敏感的孩子,行為非抑制性兒童則被稱為適應的孩子。如果不熟悉的是一群人或一個人,行為抑制性兒童被稱為害羞的孩子,行為非抑制性兒童則被稱為好交往的孩子。卡根發現,4個月的嬰兒中有20%對新異刺激容易表現不安,有40%對新異刺激表現坦然,還有30%要再大一些才表現出穩定的氣質類型。
卡根在對兒童行為抑制性的縱向研究中發現,非抑制行為的保持好於抑制行為的保持。在兒童出生的21~31個月期間,由行為抑制性向行為非抑制性的轉變比相反方向轉變的人數要多。
卡根認為,氣質是生物性因素,但它的發展受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神經系統活動特徵隨神經系統成熟過程有重組現象。兒童的行為具有受環境影響而改變的可能性。相關研究表明,雙親是支配型的兒童表現得較順從、靦腆、被動、缺乏自信心。如果母親過於嚴厲,孩子就會表現得幼稚、依賴、被動、膽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兒童對新異事件的抑制或探索反應一般都發生在與撫養者(通常是母親)相互作用的背景中。當兒童處於一個新環境中,或面對一個陌生人時,母親常會利用各種社會化策略去影響兒童的行為,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對陌生人作積極的反應。這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母親的心理問題與兒童的行為抑制有關。易焦慮抑鬱的母親,其子女的行為抑制性比例明顯高於母親正常組的兒童。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的母親認為孩子的社會技能主要來自他們自身的社會經驗,其次是觀察學習。她們相信孩子能通過自我調整習得社會能力,因而她們很少使用支配式教育。如果孩子表現出社交退縮,這些母親往往把行為原因歸因於孩子暫時的內部狀態,如疲勞,因而用更積極、更關心、更有信心的態度矯正孩子的退縮行為。而退縮型兒童的母親習慣採用支配性方法教給孩子社會技能,把孩子的行為歸因於兒童的天性,對孩子的退縮行為表現出生氣、失望、難堪、內疚,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缺乏容忍和自控的能力。
在影響兒童氣質的因素中,父親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的種種性別角色行為與父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此外,父親對孩子的成就動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有成就者一般與父親的關係較密切;成就較低者與父親的關係較疏遠。孩子在校學習成績、社會能力也與父子關係有關。父子關係比較冷淡的孩子在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的成績較低,在人際關係中有不安全感,自尊心較低,常表現為焦慮不安,不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兒童在嬰兒期與父親建立一種積極的親密關係,對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父親在兒童教育中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
兒童的行為抑制性——非抑制性具有文化差異。卡根的一項比較研究發現,華裔兒童在嬰兒期和向兒童期過渡的期間,行為抑制性比白人兒童強烈。在實驗中,華裔兒童的言語和笑都比白人兒童少。在與母親分離時,華裔兒童哭得更厲害。在陌生情境中,華裔兒童接近母親的時間比白人兒童長。華裔母親認為自己孩子的最明顯特徵是膽小和害怕,而白人母親更傾向於認為健談、幽默感、主動表達情感是自己孩子的明顯特徵。在加工不熟悉的視覺、聽覺信息時,華裔兒童的心率比白人兒童更穩定。
在另一項研究(Chen,et al.,1998)中發現,中國家長認為行為抑制是兒童個性的積極方面,而加拿大家長並不這么認為。中國兒童行為抑制的百分比遠遠高於加拿大兒童。研究者認為,文化信念支持或改變兒童的原始氣質成分。總的說來,兒童的氣質成分在文化和環境影響下,可能會有所變化。
嬰兒的行為抑制性是遺傳與環境經過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產物。行為抑制性兒童所引發的父母反應方式與行為非抑制性兒童所引發的有所不同。父母對極端的抑制和非抑制兒童的忍受力不同,父母對兒童氣質特徵程度的知覺和父母的自我理想是否一致,都會影響父母與兒童的相互作用。社會文化的差異也影響著氣質,最終影響到兒童的行為特點。嬰兒的氣質類型早期形成後,對兒童的情緒類型和行為特徵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嬰兒氣質對個體行為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