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型金礦床

卡林型金礦床釋文:又稱細微浸染型金礦(micro-disseminate type gold deposi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林型金礦床
  • 外文名: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 學科: 礦床地質學
  • 又稱:細微浸染型金礦
卡林型金礦床簡介,中國卡林型金礦,1)細碎屑岩類,2)構造一熱液角礫岩類,3)炭泥矽質板岩類,成礦模式及其主要特徵,

卡林型金礦床簡介

詞目:卡林型金礦床
美國內華達北部卡林金礦為代表的世界超大型金礦床類型。金以細微粒浸染狀產於碳酸鹽岩中,含金地層為志留系羅貝特山建造的泥質、矽質白雲岩。其中,方解石含量50%~70%,白雲石8%~17%,石英14%~25%,伊利石5%~11%,並含少量炭質和黃鐵礦。金主要存在於含砷高的黃鐵礦及毒砂中,其賦存方式可能是以固溶體為主,少數為顯微的包裹金。原生礦石一般不能堆浸,只有硫化物晶格破壞後的氧化礦石堆浸才有效。礦區內砷、銻、汞、鉈、鋇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徵顯著,金屬礦物有的硫化物和砷、銻、汞的硫化物、硫鹽。礦區存在區域性逆掩斷層,其北部分布有中生代花崗岩,並有古近紀一新近紀岩漿活動和火山作用。礦床的形成溫度主要為175~200℃,早期高達275~300℃。根據氫、氧同位素的研究,認為是大氣降水一地下水環流熱液成礦,並具有明顯的岩性地層控制的特徵。富礦金品位為4克/噸以上,貧礦為2~3克/噸,平均品位達9.95克/噸,總儲量達2000噸。容礦圍岩為白崗岩、安山岩流紋岩、有機質灰岩及頁岩等,圍岩蝕變主要為矽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高嶺石化及碳酸鹽化。平均年產金5~6噸。已累計產金140噸以上。20世紀70年代後,在中國貴州、四川等地發現的許多卡林式或類卡林式金礦也具有此種特徵,圍岩以碳酸鹽岩層和炭質頁岩最為普遍。
卡林型金礦床

中國卡林型金礦

從容礦岩層的特徵分析,我國卡林型金礦大致分為三類:

1)細碎屑岩類

原岩多為粉砂岩、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鈣質粉砂岩等,經區域變質後形成粉砂質板岩、粉砂質絹雲母板岩、鈣質千枚岩及鈣質頁岩等,新鮮岩石呈淺灰綠色。一些礦區板岩經熱變質或熱液交代可形成斑點結構,此特徵可作為找礦標誌。屬於此類的礦床有李壩、金山、八卦廟、坪定等。

2)構造一熱液角礫岩類

主要出露於東秦嶺地區中泥盆統內,沿鳳鎮一山陽深斷裂帶發育。成為礦化角礫岩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角礫塊原始岩層產狀與圍岩相差甚大,膠結物中有較多黃鐵礦、鈉長石、含鐵白雲石出現時,尤其是有緻密塊狀囊狀或細脈狀黃鐵礦密集出現部位。歸入此類的礦床有雙王、二台子、半倉溝等。

3)炭泥矽質板岩類

這類含礦岩石矽質含量高,局部有石英為主聚集的團塊,或形成了次生石英岩,一般石英呈微細晶粒集合體,因含少量炭質和瀝青致使岩石呈灰黑色,礦化部位有石英一毒砂細脈可作為找礦標誌,代表性礦床有拉爾瑪。

成礦模式及其主要特徵

該類礦床主要受構造控制,礦體形態與控礦斷裂一致,礦體形態較複雜,沿走向、傾向均有分支、複合,收縮、膨脹等現象。礦體規模變化大,單個礦體延長由數米至上千米不等,厚度通常在數米至30米內,延深為幾米至300米l,形態一般呈似層狀、透鏡狀、囊狀、脈狀。
礦石化學組分特徵為:含礦岩石原岩為砂板岩者,SiO2,Al2O3的含量均高;含礦岩石原岩為碳酸鹽岩者,CaO,MgO及Fe2O3,FeO含量相對高。該類礦床中的金均以自然金形式產出,呈不規則粒狀、片狀、棒狀、樹枝狀、鉤狀、乳滴狀、及八面體、五角十二面體晶形,粒徑一般均細小,大多在:200目以下或次顯微粒級,但少數肉眼可見。與金密切伴生的金屬礦物有十餘種,如黃鐵礦、磁黃鐵礦、雌黃、雄黃、辰砂、輝銻礦、毒砂等,有時伴有少量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斑銅礦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卡林型金礦的伴生有益組分較少。有害組分主要為As,有機碳等,直接影響礦床的開發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